中新網(wǎng)1月9日電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載文稱,中國社會對同性戀的寬容度在一點一點地擴大,然而它依然是一個陌生而有著潛在禁忌的話題。
四年前,28歲的周丹在網(wǎng)站上以實名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他預料到了人們的驚愕、父母的痛苦引發(fā)的“家庭大地震”以及朋友的疏遠。但是,他沒有預料到,四年后他應復旦大學邀請走上《同性戀研究》的講臺。
這位口若懸河的律師坦言,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開設這門公共課,著實是始料未及。他說:“在中國,長期以來,同性戀都是人們私下談論的話題,同性戀群體也一直被偏見和世俗倫理重重圍困!敝敝两裉,仍然有許多“圈內圈外”的人質疑“周丹”是否是他的真名。
如今,復旦大學首開先河,開設同性戀研究課程。2005年9月7日是開課第一天,只能容納100人的教室,至少擠進了180人!暗教幎紨D滿了同學和記者,連地板都看不見了”,復旦醫(yī)學院臨床專業(yè)的洪長達回憶說,“在學生的夾道歡迎下,老師終于站到了被擠得不足幾平方米的講臺!焙殚L達最后是靠在教室的窗口外,聽完了第一堂課。
“如此多的人選修這門課,說明很多人對同性戀現(xiàn)象是陌生的”,負責該課教學的社會學系副教授孫中欣說,“《同性戀研究》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性別與同性戀、同性戀的跨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知識,逐步消除對同性戀的忽視和偏見。”
“為本科生開設有關同性戀的公共課,尤其是在非醫(yī)學專業(yè)以外開設,在全國高校中是史無前例的。這是大學教育對長期被忽視的社會群體的一種‘反歧視呼吁’,更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種呼吁!睆偷┐髮W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高燕寧教授說。2003年以來,高教授一直任教一門名為《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的課程。但是,該課程是為研究生開設的。到目前為止,只有1745名學生選修了這門課。
同性戀是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與行為。從被認為是犯罪、被絞刑架處死,到被冠以性變態(tài),再到被一些國家政府承認,社會對待同性戀態(tài)度的變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
1997年,中國新《刑法》取消了“流氓罪”。這被有關學者看成是中國同性戀非刑事化的標志。因為該“罪行”曾常常被用來懲處某些同性戀性行為。
2001年4月,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名單中剔除,實現(xiàn)了中國同性戀非病理化。而此前,同性戀被歸類為性變態(tài)。
“同性戀的非刑事化以及不再把同性戀視為病態(tài),表明社會越來越進步和寬容”,香港智行基金會主席杜聰欣慰地說。杜本人就是同性戀。親身感受告訴他,對同性戀歧視來自于誤解和無知。因此,他決定資助復旦大學開設這門課程,從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和文化角度對同性戀進行全面研究。
限于中國傳統(tǒng)習慣、民族風俗、社會開放程度等原因,同性戀的性傾向和性選擇往往被人們視為是與傳統(tǒng)道德秩序嚴重悖離的病態(tài)的性取向。同性戀群體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更是遭到世人詬病。社會的偏見和歧視導致了同性戀者多不敢公開身份,從而選擇了違背自己性心理的所謂“正常人生活”,或是偷偷摸摸的進行“地下活動”。
據(jù)權威估計,中國約有3000萬的同性戀。著名的同性戀問題專家張北川教授的跟蹤調查表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隱匿了身份,仍然戴著面具生活。
中國傳觀倫理道德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由于同性戀無法生育子女,因而屬于“大逆不道”的范疇。一些同性戀者違心地選擇異性配偶組成家庭,以減少社會壓力。
多數(shù)與異性結婚的同性戀者,都不會公開其性愛傾向,潛在危險隨之而來。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流行病學專家張孔來教授說:“如果丈夫與同性戀者發(fā)生性行為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傳染給妻子的概率就非常高。一旦病毒擴散,這就不再是單純的同性戀問題,而演變成了社會問題。”
因此,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進入了專家的視野。2000年,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銀河博士曾鼓動人大代表提交允許同性戀者結婚的議案。終因未能征集到30位代表的簽名而擱淺。
作為律師,周丹認為同性戀婚姻立法的時機還遠不成熟!氨M管現(xiàn)在有許多同性戀者敢于公開站出來爭取自己的權益,但同性戀群體的呼聲依然微弱。同性戀者固然應當正視自己的性取向。但是,倘若社會沒有形成開放、平等和寬容的大氣候,要求同性戀者這么做,幾乎等于是強行他們‘在社會上自殺’。這是不切實際的!(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