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5日電 香港《文匯報》的報道引述統(tǒng)計數據警告,在中國正使用的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中,使用人口在一萬人以下的語言占了一半,千人以內的20余種少數民族語言,基本上處于消亡的邊緣。
報道說,赫哲語,目前能用本族語交際的只有十幾個60歲以上的老人;滿語,現(xiàn)在只有約100人能夠聽懂,約50位老人還可以說;塔塔爾語,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還有仙島語,是阿昌族一個支系使用的語言,使用人數約100人左右……這些瀕臨消失的語言大多沒有相應的文字,僅僅保留在山歌、傳說等口頭語言形式中,靠口耳相傳。
報道說,語言多樣性是人類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智能,因此任何一種語言的消亡都將是整個人類的損失。世界上近六千種語言正在以一種加速度消亡,時至今日,大約已有三千種語言瀕臨滅絕。
報道引述云南大學研究語言和民族文化的木霽弘先生說,現(xiàn)在中國的民族語言已經到了一種非搶救不可的地步,一種語言的消失不亞于一個物種的消亡。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黃行為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資料,目前中國正在使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種以上,但是各語言使用人口極不平衡,約90%的少數民族語言使用人口集中在壯語、維吾爾語、彝語、苗語、藏語、蒙古語、布依語、朝鮮語等15種語言中,而80%以上的少數民族語言使用人口集中在前10種語言。
黃行特別說明,少數民族中使用人口在一萬人以下的語言,占這一百多種語言總數的一半,尤其是千人以內的20余種少數民族語言,基本上處于瀕臨消亡的邊緣。因此對這些語言進行記錄,制訂新的主動型政策,以及采取新的措施來增強這些語言的活力,已是當務之急。
但報道指出,資金一直是制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一大障礙,目前國家的雙語政策大多停留在理論上,因為真正實施起來會增加教學成本,很多地方的雙語教學流于形式,根本原因是沒有錢,一年級的教材編了,但是沒有資金去編二年級的教材。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華首席文化官Beatrice Kaldun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中國可研究采用其它國家保護無形文化遺產的經驗。中國在許多方面有長足進步,但在諸如相關方的加強協(xié)作、地方群眾團體對當地無形文化遺產的所有權、以及制定更有效的方針政策并使它們得到切實貫徹等方面,還有許多努力需要付出。(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