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實行嚴格的價格管制,所有商品均實行政府定價。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允許在完成計劃的前提下,企業(yè)自銷部分產品,其價格由市場決定。這樣就產生了國家指令性計劃的產品按國家規(guī)定價格統(tǒng)一調撥,企業(yè)自行銷售的產品價格根據市場所決定的雙軌制。
為了改變這種不正常的價格機制,政府決定實行“價格闖關”,全面取消價格管制。
“闖關行動”從上海開始。1988年3月,上海調整280種商品的零售價,這些商品大都屬于小商品或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漲幅在20%到30%之間。各地物價很快出現(xiàn)失控的局面,并最終演化成發(fā)生在夏天的一場搶購風潮。
據當時的報紙記載,“人們像昏了頭一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
受過系統(tǒng)經濟學培訓的袁鋼明,也加入了搶購大軍!拔业角伴T大柵欄的一家電器商店,所有電器都已經被搶光了,就剩下一臺沒有門的冰箱,售貨員對我說,要買趕緊買,不買一會兒就沒了。”
王桂香也從商店搶購了100盒火柴,和足夠用一年的鹽和醬油。
1988年7月,物價指數(shù)高達19.3%,創(chuàng)下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記錄。政府緊急停止了“物價闖關”。對經濟實行全面“治理整頓”,從第四季度開始大幅提高銀行存款利率、削減基本建設投資。
“這些政策,固然讓物價上漲幅度從18.8%降到了1990年的3.1%,可是經濟增長率也從11.3%跌到了3.8%,是改革開放以來回落幅度最大的一次波動。”袁鋼明說。
1992:保值儲蓄打壓物價
4年沉寂后,1992年,中國經濟再次起飛。
這一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為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注入強勁動力。10月份,中共十四大召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另一個在經濟過熱中失控的,是金融行業(yè)。
中央領導開始進行宏觀調控。1993年6月24日,震撼全國的“十六條”發(fā)布,中央通過提高存貸利率和國債利率,限期收回違章拆借資金,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項目,重新審查開發(fā)區(qū),停止地方當局向企業(yè)和農民集資等措施,調控高漲的物價。
“為了鼓勵人們把錢存到銀行,國家出臺了一個非常準確的措施,就是保值儲蓄!痹撁鹘忉,也就是3年、5年、8年的定期儲蓄到期時,銀行除支付利息外,還要把存款到期日的物價上漲幅度與存入日的物價上漲幅度之比與利率的差額補給儲戶,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不貶值!斑@樣算下來,利率最高時,快到20%了!
經過3年調控,1997年,中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shù)漲幅從1994年的21.7%回落到0.8%,而GDP仍保持了8.8%的高增長。這次調控打破了“一調控就回落”的怪圈。
2007:運用綜合手段調控
經歷了近10年低通脹高增長的發(fā)展奇跡后,2006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又迎來了一輪物價上漲。
起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這輪物價上漲,突出表現(xiàn)在糧油蛋等食品價格的飛漲,這讓如王桂香一樣的普通百姓,也開始關注一個經濟學名詞———CPI。
根據中國統(tǒng)計局的數(shù)字,2007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4.8%,是1997年以來CPI年度最高漲幅。過去的十年里,這個數(shù)字一直被控制在3%以下,在一些年份里,甚至是負數(shù)。
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謝伏瞻分析,食品價格上漲,是推動此輪價格上漲的“元兇”,12.3%的增長率,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了4個百分點。
“結構性上漲”是中國官方對此輪物價上漲的公開描述,豬肉、石油、食用植物油價格上漲,國際性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對中國市場的輸入性影響,貨幣流動性過剩等,被概括為本輪物價上漲的原因。
2007年年末,決定今年中國經濟政策走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yōu)槊黠@通貨膨脹,被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提出。公眾敏銳地發(fā)現(xiàn),在中國實施了十年之久的“穩(wěn)健”貨幣政策,被“從緊”的貨幣政策取代。在這個會議召開前的幾個月時間里,央行已連續(xù)5次調高利率,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同時政府還要實施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減少財政赤字和國債規(guī)模,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發(fā)揮稅收作用,調整收入分配。
參與互動(0) | 【編輯: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