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元持續(xù)走軟的刺激下,大宗商品價格表現搶眼,與之掛鉤的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也一改去年“零收益”的頹勢,收益率水漲船高。以推結構性產品見長的外資銀行恒生中國為例,從2008年面市至今,共有20期“天天開心”獲利提前到期,幫助客戶實現年化收益率8%-22.50%。
據悉,結構性理財產品動輒以8%-10%的預期年收益率讓不少投資者怦然心動,但去年又因金融危機影響讓廣大客戶飽受詬病。其實除了近期到期的恒生銀行的產品收益不俗,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高收益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比如10月高盛標普大宗商品總回報指數漲幅達9.6%,受此影響,渣打銀行“開放式結構性投資計劃瑞銀彭博固定期限成分原油回報指數”10月上漲17.4%;招行“海外尋寶系列之招銀商品指數投資組合”,花旗銀行“施羅德另類投資方略-商品基金”分別掛鉤海外相關指數基金,10月凈值也分別上漲了11.82%和8.51%;今年6月份到期的農業(yè)銀行“境外寶I股指掛鉤型美元2年”達到了16.71%的高收益率。
截至11月12日,在正在運行的307款QDII理財產品中,累計收益率為正的理財產品有52款,數量較上周增加3款。其中,渣打銀行的 “開放式結構性投資計劃瑞銀彭博固定期限黃金超額回報指數”位于收益榜第一位,其運行以來的累計收益率為52.55%。
對于結構性理財產品去年今年兩年截然不同的表現,理財師稱,投資這類理財產品首先要理解收益獲得條件或者說掛鉤對象與產品收益的關系,即當掛鉤對象表現如何時產品才有收益;其次是了解掛鉤對象的過去表現,以此形成自己對其未來的判斷。(崔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