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臺灣地震全球遭災 "無網之災"敲響網絡安全警鐘

2006年12月29日 09:16

    臺灣南部發(fā)生一連串地震,損毀了多條途經地震區(qū)的海底電纜。27日,香港的對外電訊服務,包括經互聯網接駁至海外網站、國際直撥電話(IDD)及漫游電話服務均受到地震影響。 中新社發(fā) 洪少葵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在這個網絡時代,如果習以為常的網絡服務一旦中止,我們的生活會是怎樣?不能收發(fā)電郵,不能網上交易,不能上網娛樂,不能MSN,不能QQ……真是生活在一塊信息的孤島上,一切日常的生活都改變了,仿佛回到了遙遠的從前。這樣的情景確實恐怖,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可在過去幾天,偏偏我們碰上了,雖然沒有那么嚴重,但還是真切地體會到了網絡服務不正常帶來的極大不便。

  今次將人們帶回從前的是臺灣南端26日晚發(fā)生的地震。幾乎所有途經地震區(qū),連接日本、韓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區(qū)的海底光纜均因而受損。根據電訊商向香港電訊管理局提交的報告,六條光纜在當晚不同時間內相繼損毀,受損光纜占總容量的百分之九十,接駁上述四個地區(qū)的服務受到影響。受其影響,香港對外電訊服務,包括國際電話、漫游電話和互聯網連接海外網站的服務都陷入停頓或遲緩之中,網上銀行運行不暢,航班訂票大排長龍,造成的經濟損失難以計數。電訊管理局預計,最快要五至七日光纜才能修復,網絡擠塞的情況亦才會完全改善,恢復正常?磥,市民還得多忍受幾天!

  有報紙將這次意外形象地稱為“無網之災”。那么,在“無網之災”的過程中,我們的政府部門和服務商表現得如何,危機處理能力如何?作為市民,對其專業(yè)表現難以置喙,但至少從信息發(fā)布這點看,是無法滿足市民和消費者的。事故發(fā)生后,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大電訊和互聯網服務商,都未在第一時間作出正式權威的通報,直至昨天(12月28日)才采取一些措施補救。雖然情況屬罕見,但亦暴露出有關方面平時的危機預防工作做得并不踏實,令人不免擔憂。

  臺灣地震,全球遭災,突如其來的“無網之災”提醒人們,在當今信息時代,在“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里,人們享受的信息生活原來竟是如此脆弱!“無網之災”亦敲響了網絡安全的警鐘,特別是像香港這樣的信息中心城市,是根本無法承受“無網”打擊的!安慌乱蝗f,只怕萬一”,有關部門和公司必須汲取教訓,消除信息傳輸、處理的安全隱患,為萬一可能出現的意外,及早做出萬全的應對之策。

  署理財政司司長葉澍鹖昨天(12月28日)表示,電訊管理局、電訊商及網絡服務商等,各方都需要因應此次經驗,在應變和資訊發(fā)放等方面作出檢討。而在網絡安全方面,是否需要增加后備的傳播途徑(比如衛(wèi)星傳訊)等,亦需要作出檢討。但愿這不是一句空話!

  值得一提的是,特區(qū)政府知識產權署昨天(12月28日)主動表示,會采取措施協助因互聯網服務中斷受影響的電子服務用戶。這種積極主動、負責任的善后做法,深得人心,是不是值得其他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借鑒呢?

  (文章來源:香港商報)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