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以下為2010年2月1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jié)目文字實錄:
——中國人,要回家!
主持人(李小萌):
您好觀眾朋友,這里是正在直播的《新聞1+1》。
隨著春節(jié)的臨近,有一個字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里放大再放大,那就是“家”。也許您不一定留意,在三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0年的1月31號,現(xiàn)在意義上的春運兩個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了《人民日報》上。而今年,這三十年走過,其實這種感覺對我們來講是一種五味雜陳,三十年這條回家的路,在今年依然是有25億人次的中國人奔走在這條回家的路上。
(播放短片)
解說:
2010年春運今天拉開大幕。
記者:
今天這是都買了些什么?
旅客1:
買的有茶葉,挎包,這是果脯,買了十四箱子吧。
記者:
怎么想到要買北京的全聚德的烤鴨呢?
旅客2:
因為北京全聚德地球人都知道。
旅客3:
都是些吃的,干果之類的,真的沒必要,大包小包的帶回去,增加咱們鐵道部的負擔。
記者:
是您的婚紗照是吧?
旅客4:
對,對,對,因為好幾年沒回家了。
記者:
帶這個禮物回家,主要還是想讓老人心里有個安慰是嗎?
旅客4:
是的,肯定的,一定是這樣的。不然的話就不用帶回去了。
解說:
果脯、烤鴨、衣服、書本,手里拿著的,包里裝著的,懷里抱著的,肩上扛著的,都是過年帶回家的禮物。
每一個人行色匆匆,每一個人面帶笑容,當春節(jié)腳步臨近,帶什么回家?guī)缀跏撬腥硕荚诳紤]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對于很多不能回家的人來說,卻是種深埋在內(nèi)心的傷感。
記者:
就給家里帶個祝福。
田鵬飛(甘肅籍在京務工人員):
行,祝福家人身體健康,新年快樂。以前我在家里老是氣爸爸媽媽,不聽話,現(xiàn)在兒子在外面,希望你們能夠過得快樂一點。
解說:
今年20歲的田鵬飛來自甘肅,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第一次做保安,也是第一次在異鄉(xiāng)度過春節(jié)。
2010年在北京過春節(jié)的田鵬飛,應該很羨慕那些在路上和他年齡相仿的年輕人。
代紀玲(本臺記者):
和往年一到春節(jié)就拎著大包小包回家不同,今年我們在車廂里看到了更多這樣小型和中型的行李箱成了主角。
侯法勝(河南籍在京務工人員):
帶著錢是最好的,帶個大紅包給他們。
記者:
給媽媽準備多少紅包?
侯法勝:
讓她打開給她個驚喜吧,保密。
記者:
衣服挺漂亮的。
河南籍在京務工人員:
這是給我媽買的。
記者:
她會穿嗎?這么鮮艷。
河南籍在京務工人員:
肯定會穿的。兒子買的,她肯定喜歡。
解說:
同樣是過年,同樣是回家,有人歡歡喜喜,有人卻有些悲悲凄凄,在武漢街頭,這個大膽的小伙子就希望能租個女朋友回家過年,從武漢到廣西,待四五天,為了安慰因為自己的個人問題而疾病了的母親,小伙子愿意為這個謊言付出每天一千元的報酬,而故事最新的進展是,他遇到了愿意幫忙的女孩兒,并且分文不取。
臨近新年,當誠征女友回家過年的場景又一次集中上演,或許這些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但是卻讓很多單身回家的年輕人覺得五味雜陳,不過心情更為復雜的是另外一些年輕人,他們在外地工作,卻因為種種原因陷入過年回家和不回家的兩難境地,人們給他們一個稱呼“恐歸族”,他們中的很多人想到回家,心里有的只是焦慮。
“前段時間,你總問我過年回家不,我一直說不,春節(jié)加班的話就不回來了。其實,爸,公司春節(jié)根本就不加班,我實在是不敢回來。”“我算了一筆賬,年底拿到工資,交了房租,春運回家的車費就要四百多,到時候我估計連幫媽媽買件毛衣的錢都沒有,爸,兒子沒臉回家呀!
這是走紅于網(wǎng)絡上的一篇懺悔信,11萬多點擊率的背后是很多面臨相同境遇的回帖者,背負著父母的希望,更背負著人生的理想和堅持,“恐歸族”們選擇留在城市,體味孤獨!袄先瞬粓D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是關(guān)于春節(jié)人們記憶深刻的兩首歌曲,看看街上洶涌的人群,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給自己勇氣,即使兩手空空,即使時運不濟,也請加入回鄉(xiāng)的大軍,讓家中的溫暖融化所有的堅冰,而對于這個稍顯嚴肅的話題,我們的社會需要思考的則是如何給予回鄉(xiāng)大軍中不同的群體更多的尊嚴和希望。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