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眼中的“大政治家”姚崇
姚崇,唐代“開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則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時屢次出任宰相。毛澤東對《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關(guān)于姚崇的記載都仔細閱讀并有批注,尤其是在《新唐書》124卷“姚崇傳”的天頭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10個字的批注。作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樣的政治智慧與品格,能贏得毛澤東如此高的贊譽呢?
唐玄宗即位之初,準備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針對時弊,提出10條意見,問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則只有違抗君命了。這10條意見是: (1)武后執(zhí)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你能否施行仁政?(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復(fù)被擾的災(zāi)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7)能否以嚴肅的態(tài)度和應(yīng)有的禮節(jié)對待大臣?(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而禁止外戚內(nèi)寵專權(quán)?
姚崇的10條意見,區(qū)區(qū)二百余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jīng)歷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shù)采納,并委以大權(quán),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chǔ)。毛澤東非常欣賞姚崇的10條意見,對此批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lǐng),古今少見!泵珴蓶|遍覽《二十四史》,歷史人物汗牛充棟,能以“古今少見”的“政治綱領(lǐng)”而博得他激賞的,確實鳳毛麟角。可見,能否把治國理政的大智慧、大道理具體化為對當權(quán)者行事決策的約束和規(guī)范,是衡量一個政治家智慧見識的重要標尺。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10條意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易于實施,更易于監(jiān)督和評判。
姚崇晚年辭去相位,推薦宋擔任宰相。姚、宋都是對“開元之治”起過重大作用的人。姚崇在勸諫皇帝時能因其脾性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也不同,如他對唐玄宗采取的是循循善誘的進諫法。宋對唐玄宗,則直陳諍言,常常迫使玄宗不得不采納其建議。故毛澤東評價說:“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睂嶋H上,毛澤東更為欣賞姚崇的為政風格。武則天晚年寵信張易之、張昌宗,“二張”由此飛揚跋扈,把持朝政。姚崇協(xié)同宰相張柬之發(fā)動兵變,除掉“二張”,挽狂瀾于既倒。武則天退出權(quán)力核心。中宗李顯即位,姚崇官拜宰相,但他卻流淚慟哭。張柬之斥問原故,姚崇說:“我侍候則天皇帝很久了,一分開,忍不住悲傷。再說,我以前跟隨你們鏟除奸邪,是作為人臣應(yīng)該做的事情;今天告別舊君,也是人臣應(yīng)該做的事情。如果因此受到處罰,我也心甘情愿!苯Y(jié)果姚被貶為亳州刺史。其實,姚崇心里很清楚,唐中宗昏庸無能,張柬之剛愎自用,并非治國謀政的明君賢臣。果然,第二年,張柬之等幾個謀劃政變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殺害,而姚崇則幸免于難。由此可見,姚崇歷經(jīng)唐代四任君王的政治風云而始終能夠得到信任,除了因其高超的政治識見外,他相機行事的政治智慧和決斷力,是使其在波詭云譎的朝廷斗爭中始終游刃有余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毛澤東稱姚崇為“大政治家”,單一個“大”字,就足以耐人尋味。
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姚崇能堅持以“唯物論”精神立言行事,這在當時的思想政治環(huán)境中應(yīng)是難能可貴的。
開元四年,山東發(fā)生大面積蝗災(zāi)。姚崇主張殺滅蝗蟲并焚燒蟲尸。地方官員和百姓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祭天祈福消災(zāi),連唐玄宗都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姚崇列舉魏時發(fā)生蝗災(zāi)不敢滅而導(dǎo)致草木皆盡、饑荒遍野甚至發(fā)生人吃人現(xiàn)象的事例勸誡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災(zāi)并非對災(zāi)禍聽之任之,而是要主動救災(zāi),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并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黃門監(jiān)盧懷慎認為天災(zāi)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聲駁斥道:“撲殺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如果上天降災(zāi)禍,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擔,決不推諉給別人。”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終于打動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滅蝗。最終百姓免于災(zāi)難,天下太平。
姚崇不但相信“人定勝天”,還能站在唯物觀點的高度對待身后之事。他告訴子女死后要薄葬,不做佛事。子女不理解,姚崇說,“人死了就如同糞土一樣,沒有任何知覺了,厚葬有什么用呢”。他舉例說,翻譯佛經(jīng)的姚光、出家的梁武帝、贖過生的孝和皇帝、大興土木修建寺廟的武三思等人,或不得善終,或家破人亡,或慘遭殺戮;而沒有佛教的三皇五帝時期, “父不喪子,兄不哭弟,至仁壽”,傳說中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正是生活在這一時代。他總結(jié)道:“夫死者生之常,古所不免,彼經(jīng)與像何所施為?”毛澤東讀至此處,批注:“韓愈佛骨表祖此!本褪钦f,幾十年后寫《論佛骨表》的韓愈,也是以姚崇之論為基礎(chǔ)的。姚崇并非反對佛教,他反對的是當時統(tǒng)治者和民眾過于沉迷佛教,乃至大肆修建佛寺,勞民傷財,影響國計民生。他曾勸誡唐玄宗,闡述了“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蒼生安穩(wěn),是謂佛理”的理念。姚崇利用佛教理論和信仰規(guī)諫當政者造福民眾、撫慰蒼生,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佛理”。這一異乎尋常的政治見解,無疑平添了他作為“大政治家”的內(nèi)涵。
毛澤東年輕時評價歷史人物,喜歡以“傳教者”和“辦事人”來概括!皞鹘陶摺币詣(chuàng)立思想學說影響世人并流傳千古,“辦事人”則運用自己的才干為民造福、匡時濟世。姚崇就是一個政見深睿、為國為民的“辦事人”,而且這個“辦事人”還是封建社會中少有的敢于破除迷信、反對沉迷宗教的唯物論者,因此他被毛澤東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大政治家”。
〔作者張澤宇,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教授,廣州 510630〕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