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這兩天,記者在浩浩蕩蕩的掃墓隊伍中,發(fā)現了這樣一些特殊的群體:他們或是千年之前貶謫嶺南的先賢后裔,或是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英雄子孫。記者探訪了蘇東坡、鄧世昌、潘文治的后人,一睹這些綿延千百年的大家族各自不同的清明“民俗地圖”。
東坡后人:清明拜“將軍地”重陽拜“蘇家山”
廣州白云山上有一座“蘇家山”,為古羊城白云山“八大名墓”之一,長眠著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孫兒,宋右丞相、太尉蘇紹箕。“清明拜‘將軍地’,重陽拜‘蘇家山’,我們形成了這個習慣。”蘇東坡第二十四傳裔孫、廣州后人中輩分最高的蘇進泉老人說道。前日,記者跟著廣州車陂蘇東坡的后人去黃埔區(qū)“將軍地”拜太公,這里是蘇東坡的第五代孫蘇福胙及其家族墓地。
蘇氏近百人分別乘坐3輛大巴前往,聲勢浩大。一路上,蘇進泉老人告訴記者他們拜山的習俗!耙欢ㄒ獛喌暗燃榔啡グ萆,拜完之后會派發(fā)包子和利市,然后一起吃太公飯!
“一只鴨蛋,一只燒豬,一籮包子和幾串‘團’(粘米角子),甘蔗、冬菜、燒酒、豬肉、元寶蠟燭……都用扁擔挑著去!75歲的蘇進泉一邊講一邊比劃著!皫喌笆且驗槟给喴荒昕梢韵潞芏啻蔚,寄托了多子多福的意思!
鄧世昌后人:日寇軍官偷偷進來拜祭鄧公
民族英雄鄧世昌出生在廣州河南龍尾鄉(xiāng)(現海珠區(qū)二龍街),為了紀念他,天河公園內有鄧世昌衣冠冢和鄧世昌全身塑像。1918年在廣州出生的鄧權民是鄧世昌的侄孫,他算得上是至今健在的鄧世昌后人中輩分最高的一位,其祖父鄧佑昌與鄧世昌是堂兄弟。
昨天,記者前去拜訪了鄧權民老人。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告訴記者,他很少清明節(jié)前去拜祭鄧世昌。老人平淡地說:“拜祭只是一個形式,我一生不點香不燒紙錢,不在乎那個形式,緬懷鄧世昌更重要的是心中,我時常都會把他的舊物翻出來看看!庇浾呖吹剑嚈嗝窭先思抑袙熘鴰追囀啦恼掌。“我天天都能紀念他,不用等到清明!崩先吮硎,他前幾年已經要求身后把遺體捐獻給中山醫(yī)學院,“我們一家都追隨鄧世昌的精神,大部分長輩身后都把骨灰撒向大海,不希望后人做流于形式的拜祭!碧旌庸珗@是鄧氏先祖的安葬地,家人后來便將鄧世昌的遺物安葬在鄧氏先祖的旁邊。
鄧權民老人一邊看照片,一邊還向記者講述了一些故事,在日寇侵華、廣州淪陷之時,不少祠堂都被日寇用來駐兵,唯獨河南鄧氏宗祠沒有一個日寇進入搞亂,卻有一些日寇軍官偷偷進來拜祭鄧公!爱敃r我的兄弟鄧焱民在廣州搞抗日諜報工作,他向日寇軍官打聽情況時,聽過一個日寇軍官說:‘鄧世昌是中國頂呱呱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國人抗擊外族的一面旗幟,我們敬他又畏他,所以不敢進駐祠堂。’”
潘文治后人:最多有2萬人前來祭祖
潘文治將軍是民國時期的革命先驅,曾擔任海軍總司令。他是廣州珠村人,生于清朝,留學英國,后來成為孫中山先生忠實的追隨者,百年之后安葬在珠村鶴鳴山的古墓群。每年,前往拜祭掃墓的人絡繹不絕。他的侄孫潘劍明說,“每年清明我們去到將軍墓前,都可以看到很多香燭和祭祀品,那些都是周邊的有心人留下的,我們都不認識。他們?yōu)榱硕嘀x潘文治救國扶鄉(xiāng)辦學的善舉,幾十年一直堅持來拜祭!
潘劍明介紹說,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潘文治用不同的方式激勵海軍舊部和在海軍中任艦長的兩個弟弟潘文譜和潘文絢奮勇殺敵?箲(zhàn)勝利前夕,潘文治返回珠村。在家鄉(xiāng),他利用他崇高的威望,制止流血械斗,解除了幾宗附近的村社宗族紛爭,使幾個村的村民和睦相處。為了教育興邦,籌辦了禺東小學和珠村小學培養(yǎng)人才!八1949年逝世后,左右三村村民得知,悲痛欲絕,自發(fā)擺起了路祭,裊裊香煙,數里不絕。
講起清明的風俗,潘劍明告訴記者,潘氏族人很少行“正清”!耙话愣际翘崆耙惶旒腊荽笞嫦,這個傳統(tǒng)已經延續(xù)了近300年。而老人家都希望子孫一起參與掃墓才高興,往往還在4月的某個周末一家人再到山上去‘踏青’。”
今年祭祀日子定在4月4日,早上9時,幾千名潘氏族人浩浩蕩蕩地前往天河區(qū)的沐陂村進行祭祖。開村始祖潘貞就葬在沐陂村,所以沐陂村要盡地主之誼,準備三種餅招呼族人,包括“白菱”、“紅菱”和“核桃酥”。后來還增加了雞蛋糕(意思為發(fā)大)。只見村民抬著紅紙裹著的烤全豬,去到沐陂村。數千潘貞后人聚在沐陂村祠堂圍桌聊天吃餅、拜祭,場面十分熱鬧。10時許,在潘貞古墓前,金豬被平放在墓前,一批批族人點燃香燭行禮。
潘劍明告訴記者,祭祖這一天,來自石牌村、棠下村、珠村、棠東村、沐陂村、京溪村、上社村、番禺西山村、貝江村、海珠赤沙村,天河岐山村等11條村的族人分別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祭祖,其中從海外回來的華僑華人有四五十人,分別從加拿大、荷蘭、新西蘭、美國等地回來,最多的一次有2萬人。
記者看到,男女老少還在墓地周圍舞起了獅子!芭耸霞雷鎻膩矶际悄信仙僖黄饏⑴c的,傳說墓地本是虎穴,因此要舞獅子。”(文/廖靖文 張順美 卜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