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24日電 題:同樣的名家出錯,不同的事后反響
作者:鄭根嶺
著名作家王蒙在北京王府井書店簽售自傳第二部《大塊文章》時,就前不久被讀者挑出硬傷的事實致歉并做自我檢討(9月23日京華時報)。聯(lián)想到日前另一著名作家鐵凝題詞中出錯卻死不吭聲并由雜志社和著名作家賈平凹為之辯解一事(9月22日青年報),真讓人感嘆名家出錯的兩樣風景。
按說老作家王蒙出的錯比女作家鐵凝要嚴重得多,可由于當事人和幫閑者的不同態(tài)度,給公眾的感覺正好相反。
鐵凝為《美文》雜志創(chuàng)刊15周年手寫的題詞,只是誤把“風華正茂”的“茂”下部的“戊”寫成了“戍”,多了一點,屬于習慣性手誤。要說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倒也未必,如果鐵凝女士以“燕趙豪杰”之風爽快地說句道歉的話,我想誰也不會死揪著不放,畢竟人不是電腦,手書多一點少一點出個錯字不值得大驚小怪,況且鐵凝女士是小說家,小說寫得好才當?shù)蒙现袊鲄f(xié)主席的,大家肯定不會因為一字之錯就認為她小說不好,也不會推而廣之覺得她當作協(xié)主席不合格。
但是千不該萬不該,鐵凝女士采取了駝鳥政策。公眾反感的就是這個,不把草根階層放在眼里,不把普通讀者正確的批評當回事兒。也許鐵凝女士忘記了其小說的絕大多數(shù)讀者還是普羅大眾,也許她以為錯字風波只是三兩天熱鬧過后就風平浪靜了,可沒料到公眾反而不依不饒了,再加上“適時”發(fā)生的王蒙道歉事件,與這位老作家的高風亮節(jié)相比之下,鐵凝就等于被逼到了角落里,顯得更加被動。
鐵凝不說話,卻有“明白人”出面辯解。雜志社編輯將多出的那一點歸咎于印刷錯誤,可這明顯糊弄人的解釋根本站不住腳,說是“低估廣大人民群眾的智商”都不為過。更滑稽的是,剛剛當上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的賈平凹也出面為之說項,說什么:書法和書寫是有區(qū)別的,在書法中,多一筆少一筆很正常,這不能算錯別字。
眾所周知,賈平凹也算是文人書法家,拿書法理論唬人是意料中的事,可公眾只知道書法應該高于書寫(盡管書法家的書寫也是書法),既然是書法就應該更守規(guī)范,至少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錯別字在書法中也是污點;如果說多一筆少一筆正常,那么“戊”“戍”“戌”何以區(qū)分呢,漢字里還有這三個字并存的必要了嗎?因此,是錯字就是錯字,白紙黑字誰也抹殺不了,哪里用得著找那么高妙的理由?再說了,鐵凝的錯字,可是刊登在以學生和老師為主體讀者的雜志封底的呀,賈平凹先生不是捧之為“書法”嗎,若有學生以此臨貼練習書法,您說合適嗎?
之所以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社會效果,并不是因為王蒙先生比鐵凝女士年齡大,相反年輕漂亮一些的女士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和照顧……那么,到底是為什么呢?我覺得主要在于名人對公眾的態(tài)度,是不是足夠尊重(包括回應),是否有必要的低調(diào)。在這方面,王蒙先生自然更通這些人情世故,他爽快認錯,別人就不好意思多追究什么了;而鐵凝女士就吃虧了,她不應聲,再加上相關(guān)雜志社尤其賈平凹不合時宜地出面強詞奪理,就讓人頗為反感。
雖然古有“一字之師”的佳話,但普通讀者未必有當著名作家“一字師”的虛榮與奢望,只不過就是簡單地指出一些硬傷,希望王蒙先生和鐵凝女士正視并作出回應而已,要說是有別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恐怕都說不上。但這塊試金石卻試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也就理所當然地出現(xiàn)了兩道不同的社會文化風景——這兩樣風景,不光對作家具有借鑒價值,對其他領域的社會名人同樣具有不可低估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