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路屬東城區(qū)交道口地區(qū),是“平安大街”的一段,東起東四十條西端,西止地安門東大街東端,長700余米;南側(cè)與南剪子巷相通,北側(cè)自東向西與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
明代,稱“鐵獅子胡同”。據(jù)說,明崇禎時的田貴妃之父田畹居此,宅第門前有兩尊鑄鐵獅子,胡同因此得名。依據(jù)有二:一是《天咫偶聞》載:“吳梅村有《田家鐵獅歌》,疑即鐵獅子胡同。”二是《增舊園記》寫道:“增舊園名天春園,在安定門街東鐵獅子胡同,乃康熙間靖逆侯張勇之故宅也。當明季之世,宅為田貴妃母家,名姬陳圓圓者曾歌舞于此!
1946年11月14日,北平市臨時參議會通過決議:“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三位將軍為國成仁,忠勇可欽。擬將本市鐵獅子胡同改稱張自忠路,北溝沿改稱佟麟閣路,南溝沿改稱趙登禹路,以資紀念!笔侨,市長何思源簽署命令,更換路牌。“鐵獅子胡同”從此更名為“張自忠路”。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麒麟碑胡同并入張自忠路;“文化大革命”中又將麒麟碑胡同(一度改稱“紅亮胡同”)從張自忠路分出;后來又把張自忠路并入地安門東大街;1984年,恢復(fù)張自忠路。
1954年,將地安門東大街、張自忠路及東四十條西段全長2506米的道路拓寬為10米至12米,張自忠路由胡同變成了大街。1999年,將東起東四十條立交橋,西止官園立交橋全長7062米的道路拓寬為28米至33米,成為北京城區(qū)東西6條干道之一,為表達方便統(tǒng)稱為“平安大街”,張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
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jù)分析可能是鐵獅子胡同5號,后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23號,在張自忠路的西段路北,坐北朝南,是一座由東、西3個院落組成的宅院,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街門面南,是面闊三間的府門,府門兩側(cè)各有1間倒座南房,應(yīng)是當年的警衛(wèi)室和回事房(傳達室)。西院的一進院有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5間;二進院有正房5間,東耳房3間,西廂房5間,東廂房1間。東院有南房3間,東房5間,北部為花園,花園內(nèi)有假山、亭軒等建筑;宅院四周有回廊環(huán)繞。當年,孫中山先生住在西院二進院的正房。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該室為內(nèi)外套間,室內(nèi)陳設(shè)簡樸。外間西墻上鑲著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方懸掛孫中山遺像,遺像右邊鏡框里為《總理遺囑》,左邊鏡框里為《致蘇聯(lián)書》,靠墻的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條案兩側(cè)各有一個花架,花架上擺著青松造型盆景。
孫中山行館于1984年5月24日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行館原為時任外交總長顧維鈞的住宅。顧維鈞在中國內(nèi)憂外患之時從事外交工作,雖說“弱國無外交”,但在顧維鈞的外交生涯中卻有可圈可點之處。1919年1月28日,顧維鈞被派往巴黎參加巴黎和會。會上顧維鈞力主中國收回山東權(quán)益,而日本代表牧野則要求戰(zhàn)敗國德國在山東的利益應(yīng)由日本繼承。顧維鈞對所有的與會代表說:“西方有位圣人叫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耶路撒冷,如今成為基督教的圣地,誰也不可侵犯。在場的先生們,應(yīng)該同意我的話吧?”眾人點頭。顧維鈞又說:“我們東方也有一位圣人,叫孔子,不但在中國,就是鄰近的日本,也承認他是圣人!鳖櫨S鈞問牧野:“您說對不對?”牧野點頭。顧維鈞隨即環(huán)顧眾人,高聲說:“山東是孔子的故鄉(xiāng),是中國人的圣地,也是所有認為孔子是圣人的圣地,當然不容侵犯了!蹦烈邦拷Y(jié)舌。
1924年,孫中山應(yīng)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將顧維鈞在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了不足一個月便撒手人寰。悲夫!
孫中山(1866—1925),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后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孫中山是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他歷盡艱辛、創(chuàng)建民國,結(jié)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被尊稱為“國父”。然而,辛亥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蘇俄共產(chǎn)黨幫助,改組國民黨,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xiàn)后,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chuàng)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同年10月,具有進步思想的將領(lǐng)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聯(lián)合奉系軍閥張作霖,推段祺瑞為臨時執(zhí)政,同時電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此時的孫中山已是重病纏身,為了國家的前途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作斗爭。
孫中山先生1924年11月離開廣州,繞道日本,開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達天津,受到兩萬群眾歡迎。由于一路顛簸和北地嚴寒,先生舊病復(fù)發(fā),邊接受治療,邊接見京津要人,準備22日入京。18日,先生得悉“臨時執(zhí)政府行文各國使署,有尊重歷來條約之意”,大失所望,遂病情加劇。段祺瑞又來電相催,說:“時局未定,庶政待商,務(wù)祈速駕,以慰眾望”;先生復(fù)電:“準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孫中山先生12月31日抵京,受到兩萬多群眾歡迎,隨后入住北京飯店。1925年1月26日,先生被確診為肝癌,在協(xié)和醫(yī)院接受手術(shù)。2月18日,先生移至行館接受中醫(yī)治療;3月11日,先生自知不起,由夫人扶腕,在《孫中山國事遺囑》、《孫中山致蘇聯(lián)遺書》上簽字;1925年3月12日先生病逝于鐵獅子胡同行館。
孫中山先生臨終之時“呼和平、奮斗、救中國者再”。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簽名吊唁者74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余萬人,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是治喪處成員并敬獻挽聯(lián):
“廣東是現(xiàn)代思潮匯注之區(qū),自明季迄于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于斯鄉(xiāng),先生挺生其間,砥柱于革命中流,啟后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jīng)濟侵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nóng),須本三民五權(quán)、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斗諸遺訓(xùn),成厥大業(yè)慰英靈!保ㄍ踔櫍
參考資料:
《孫中山奉安大典》(主編徐友春吳志明華文出版社)
《民國人物大辭典》(主編徐友春河北人民出版社)
《民國北平歷史》(趙庚奇著)
《北京文物百科全書》(京華出版社)
《顧維鈞的談判術(shù)》(作者陳仿載《羊城晚報》)
《燕都叢考》(陳宗蕃編著北京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