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泉州清凈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泉州清凈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創(chuàng)建于伊斯蘭歷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凈寺大門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的尖拱門,分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著和我國古建筑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圣潔清凈,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中新社發(fā) 鄭劭淳 攝
|
中新社泉州二月二十日電 題:千年歷史的伊斯蘭教清凈寺
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
在閩南古城泉州最繁華的商業(yè)街涂門街中段,一座矗立千年的伊斯蘭教寺——清凈寺,靜靜地見證和敘說著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一千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二00七年十二月,阿曼蘇丹卡布斯國王出資五十萬美元,在清凈寺東側修建新禮拜堂,占地近八百平方米,仿伊斯蘭文化風格建設,與歷史上的“奉天壇”相仿,預計在一年后建成。
自唐朝開始,泉州的海外交通日趨發(fā)達,至宋元時期發(fā)展為與當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古泉州城也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別是來自中東地區(qū)的阿拉伯商人聚集在泉州,他們與泉州先民和睦相處,造就了歷史上最為開放、包容和發(fā)達的泉州城。
在短短數百米的泉州涂門街,曾經建有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廟,當時經濟社會的繁榮、文化的包容,可見一斑。
音譯為“艾蘇哈卜大寺”,又名“圣友寺”,俗稱清凈寺的該座伊斯蘭教寺,占地面積二千一百八十四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00九年),即回歷四百年,是中國內地現存年代最早的伊斯蘭教寺之一。元至大二年(公元一三O九年)由伊朗人艾哈默德重修。
該寺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成,F存主要建筑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tǒng)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筑形式,用輝綠巖條石砌筑,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臺,四面環(huán)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墻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臺”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壯觀。
“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墻,西墻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因泉州大地震而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巖的殘礎。
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于明隆慶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后,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樓的東側“祝圣亭”內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一三五0)、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一六0九年)重修清凈寺的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寺內有明成祖于永樂五年(公元一四0七年)頒發(fā)保護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
因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清凈寺就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泉州伊斯蘭教協(xié)會就設于此。來自阿拉伯世界的專家學者、官員游客更是絡繹不絕。
千年古寺,千年的交流史,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誼,代代得以延續(xù)。(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