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北京時間7時,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56歲的羅馬尼亞裔德國小說家、詩人赫塔·米勒。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的頒獎詞稱,她“以詩歌的凝練與散文的直白,鋪陳了被驅(qū)逐者的生活境遇”。據(jù)歌德學院介紹,米勒曾于1991年受邀來到北京,參加一項中德文化交流活動。
據(jù)德文媒體此前披露,米勒1953年出生于羅馬尼亞,長期靠在學校、幼兒園當代課老師,或者做家庭教師為生。1987年她離開羅馬尼亞,跟隨其前任丈夫、一名德國男子移民德國。
迄今為止,米勒前后發(fā)表22部著作。但據(jù)記者了解,在中文版小說引進上,目前有1999年臺灣引進的一部小說,譯名為《風中綠李》!蹲g林》雜志2001年第6期上,介紹過《黑色的大軸》。今年,米勒有一部小說新作在德國風行,直譯名為《呼吸秋千》;現(xiàn)已被提名年度德國書業(yè)獎,這項代表德語文壇最高水平的年度評獎結果,將在本月13日開幕的法蘭克福書展期間揭曉。
據(jù)北京大學德語系教授、德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者李昌珂介紹,該小說被德國媒體追捧為米勒“巔峰之作”。以“那是1945年1月15日的凌晨三點,巡邏隊把我?guī)ё吡。一股寒氣向我襲來,當時外面的氣溫是零下15度……”開篇,追憶了1945年二戰(zhàn)后,一個生活在前蘇軍戰(zhàn)俘營的德國年輕人的“恐懼生活”。
瑞典文學院負責人諾獎結果公布后接受官網(wǎng)視頻采訪時表示,米勒新作是一部“黑暗”的小說,但是一部很棒的小說。并稱諾獎評獎委員會,對米勒寫作時“少數(shù)民族語言運用的獨到性”以及“字里行間的道義感”甚為推崇,“她善于用短句,緩緩地鋪陳出宏大的歷史場景”。據(jù)透露,諾獎委員會在獲獎結果宣布后馬上與她取得了聯(lián)系。“她很高興,表示會出席頒獎禮”。
盡管瑞典文學院方面對米勒獲獎表示“應無可爭議”,但從昨晚德文網(wǎng)站第一時間的反應看,多對此結果表示詫異,出現(xiàn)了“怎么可能是她”、“諾獎越來越游戲了”等言論。學者李昌珂分析,“從米勒的新作看,諾獎的選擇,是符合西方口味的,F(xiàn)在德國文學出現(xiàn)了一個潮流。過去,一直表現(xiàn)‘德國是戰(zhàn)爭苦難的制造者’;現(xiàn)在,則著力于表現(xiàn)德國本身也是‘苦難的承受者’!钡钔嘎,去年中國學者新近翻譯的《德國文學史》中,并未提及米勒!斑@可能與她是羅馬尼亞的移民作家有關!
朱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