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圓明園 中新社發(fā) 李勝利 攝
原題:走出圓明園
今年是圓明園罹難150周年,有關的紀念活動正在陸續(xù)開場。日前,圓明園赴美國尋找流失海外文物資料工作組在成都舉辦成果發(fā)布會,紀念圓明園罹劫150周年圖片展同日開幕。去年11月份,這個工作組赴美呆了18天,然后拍回來了一堆照片和疑似圓明園文物的線索,也算是成果頗豐,夠辦一個展覽了。
此次,圓明園海外摸寶行動之所以進展順利有兩個關鍵原因。首先,這是個“無害”行動,其目的并不是要把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帶回來,不過是搜集圓明園的有關資料,為建立網(wǎng)上的圓明園做準備而已———所謂海外尋寶,倒更像是一次學術研究活動。另外,美國博物館的開放心態(tài)同樣至關重要:美國的博物館大都是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它們把館藏的文物真正當作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也就沒有理由拒絕中國同行們的參觀、考察的要求?磥,很多愛國人士此前是多慮了。
圓明園海外摸寶行動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離實現(xiàn)追回圓明園流失文物的目標仍然有著很遙遠的距離,想來很多國人對此并不滿意。通過海外摸寶行動最終或許會掌握大量的資料,并將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數(shù)字化的圓明園,然而,考慮到圓明園已經成為國恥的象征,任何非實物性質的圓明園怕是不能真正補償受辱的民族自尊的。
圓明園雖然已經被焚150年,但是,按照受辱與補償?shù)男睦磉壿,這樁歷史案件并沒有完結。我們當然不可能再像當年的英法聯(lián)軍一樣以野蠻的行徑體會復仇的快感,那么也只有讓圓明園文物重新回歸,才能真正彌補歷史的恥辱吧。
不過,濃厚的圓明園情結往往讓我們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憤敘事。這種受害者敘事最大的問題在于,往往會把自己歸入無辜的陣營,并成為歷史事件中的絕對無過錯方,進而失去對歷史的省察與反思。事實上,圓明園情結本身就是對歷史缺乏反思的產物。比如在現(xiàn)有的教科書中,固然承認圓明園被焚是文明的悲劇,但主要價值指向僅僅是對英法聯(lián)軍進行譴責,對這一事件中清政府讓小災變大禍的愚蠢表現(xiàn)卻缺乏充分的認識。
其實在圓明園被燒之前,清政府和英國代表曾經在通州談判,卻在英國使節(jié)見皇帝要不要下跪的問題上陷入了僵局。如今看來如此荒唐的細節(jié),在當時卻被看做事關大清朝面子的大事。結果,通州談判破裂,英國代表數(shù)十人被清朝扣做人質,押進監(jiān)獄。大清朝算是暫時為皇帝找回了面子,殊不知英國人卻把焚燒圓明園當作了對中國皇帝的懲罰———這個面子一丟150周年,都找不回來。
就今日部分國人的圓明園情結而言,吾不知和150年前的面子問題有多少本質的區(qū)別;蛟S我們應該再問,國人對圓明園究竟該恥辱些什么?
□于德清(北京 專欄作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