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上周六舉辦的“藝術沙龍”,請來了央視名嘴白巖松主講。雖然不是音樂專業(yè)出身,但白巖松平時酷愛古典音樂,與樂迷們交流心得時格外融洽。上月底,中國愛樂樂團邀請周立波與余隆在北京舉行的“音樂對話”,反響之熱烈也超過平時的普及活動。這給人以啟示:音樂普及不妨多一點“跨界”合作。
雖不系統(tǒng) 但夠親切
白巖松、周立波都是專業(yè)音樂界的“局外人”。他們站在舞臺上普及古典音樂知識,顯然比不上職業(yè)音樂人系統(tǒng)、完整。周立波與余隆的交響樂“對話”雖激起一片贊聲,但也有人對此表示不屑和疑惑,認為會把神圣的古典音樂推入已泛濫成災的娛樂化泥沼。白巖松的音樂訪談盡管吸引了數(shù)十萬網(wǎng)民互動,但同樣有人認為內(nèi)容缺少知識的深度和厚度。其實,應該看到,高等音樂學府課堂里的傳經(jīng)授道確實需要嚴謹?shù)膶W術引導,然而音樂普及活動主講者面對的絕大多數(shù)聽眾只是愛好者,他們需要與同樣非專業(yè)的人士親切交流,攜手走進音樂圣殿的大門。
訴說體驗 拉近距離
更多的樂迷喜歡音樂,是為了給生活增加樂趣,讓精神世界更加充實,而并非為了撰寫音樂論著、建立音樂學說。因此,他們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理解音樂,做出不同的詮釋。周立波曾對記者說:“35歲前聽交響樂更多的是感覺,35歲以后聽交響樂則會獲得很多感受!边@樣的音樂體驗,年齡相異的樂迷們都有同感。白巖松說,他在大學時代為了了解音樂,曾對照著說明和磁帶,像考證文獻一樣企圖搞明白《梁祝》的每一種樂器和每一段旋律的涵義。過了那么多年他才明白,當時的做法“完全吞噬了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這些根據(jù)親身體驗作出的講解,能夠更有效地幫助樂迷理解音樂。
打破陳規(guī) 增加創(chuàng)意
藝術普及邀請“局外人”進行“跨界合作”,讓主講者與聽眾在相同或相似的水平線上“對等交流”,無疑會增加生動和共鳴的效果。目前在上海,東方市民音樂會、星期廣播音樂會、藝術課堂、相約大劇院等藝術普及項目不少,雖然吸引了不少市民,但多年不變的格局似乎缺少了一點新鮮的創(chuàng)意和吸引力。其實,各行各業(yè)中對藝術頗有心得的“局外人”很多,讓他們參與到藝術普及的行列中,城市的藝術氣氛會更加活躍。
本報記者 楊建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