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消滅網絡的作家既不自信也不寬容
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主辦方組織的“網絡時代的文學處境論壇”上,作家麥家把持不住內心對網絡文學的偏見,說出了這樣的觀點:網絡文學99.99%是垃圾,只有0.01%是好東西,在用如此“精確”的數字對網絡文學進行定義之余,麥家還拋出了這樣兩句驚人之語,“網絡的興盛,是人類進入末日的證據之一”,“如果給我權力,我就消滅網絡。”
幾天后麥家發(fā)表博客,以含蓄、苦澀的口吻,說明了自己對網絡抱有如此“敵意”的原因是,擔心孩子患上“網癮”,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如此解釋當然可以理解,但麥家顯然是開錯了炮,的確有些網絡應用容易導致孩子成癮,比如網游。但是,網絡擁有的其他功能如在線交流、信息分享、資料搜索等主流應用,是未來社會每個人都離不開的,怎么能在潑水的時候連孩子也一起潑掉?
要消滅網絡的麥家,其實應該感謝網絡。這位自1986年開始寫作的作家,直到自己的作品隨著電視劇《暗算》、電影《風聲》的走紅,才算真正擁有了大眾知名度,他可以將自己這塊金子總算發(fā)光了理解為自己的辛苦寫作換得的回報,甚至對影視改編附加在其身上的光環(huán)也不屑一顧,但網絡在他成名路上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他永遠也體會不到的。在網絡成為主流應用的今天,它不僅是各種資訊集合的平臺,更是社會結構、文化理念、消費習俗的呈現載體,正是在這個載體之上,網絡用戶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才能與麥家以及其他創(chuàng)作者迎面相撞,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麥家和他的相關作品在網絡上不著一字,他能憑借傳統(tǒng)的發(fā)表渠道贏得今天的聲譽嗎?
截至2009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3.84億人,其中網絡文學用戶人數達1.62億人,網民也是公民,網絡文學也是文學,這個觀點十多年來歷經多種社會與文化事件的檢驗后,已基本形成社會共識。在網絡被世界公認將成為未來生活方式的時候,麥家的“末日論”和“消滅論”,和主流社會對網絡的評價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現在從不上網的作家已經是稀有動物了,曾稱“下一秒掐死韓寒”的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談歌,開設的博客點擊率已過700多萬,把自己從被遺忘的角落中拉回到公眾視線內。即便某些堅持不上網的作家,其作品也通過授權的方式在網絡上傳播著,有的甚至還通過收費閱讀拿到了平生第一筆網絡版稅。網絡的沖擊有沒有讓傳統(tǒng)作家煥發(fā)第二春尚待考證,但躋身網絡,的確讓傳統(tǒng)作家的深厚文字功底和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彰顯,網絡文學作家在這點上應該向傳統(tǒng)作家學習。那么,網絡作家在文學類型和想像力方面的突破為中國文學帶來的活力,傳統(tǒng)作家是不是也該表示一下尊重?
作為兩個文學陣營,傳統(tǒng)作家與網絡作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呈對峙狀態(tài),傳統(tǒng)作家對網絡寫手居高臨下,網絡寫手對傳統(tǒng)作家不屑一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作家的態(tài)度已經有了大幅度的轉變,他們開始接受加入作協了,開始參加作協舉辦的培訓班了,這不是文學理念的投誠,而是網絡作家的確集體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開始向傳統(tǒng)作家學習。相對而言,傳統(tǒng)作家對網絡寫手以及網絡的敵對意識和藐視心理仍然沒有松懈。
面對新生代作家,傳統(tǒng)作家首先應該自信,其次應該寬容,既不自信又不寬容、沒事還愛說風涼話的作家,很讓人懷疑他對時代、對生活的觀察力是不是已經徹底喪失,只能沉浸在回憶中進行寫作了。
韓浩月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