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不見了,保留下來的只有《拿來主義》、《祝福》和《紀念劉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魯迅的作品真的過時了?一時間,陪伴幾代人成長的魯迅作品,竟然在校園里面臨尷尬的境地,是去是留,爭議不斷。(成都商報8月12 日)
魯迅作品在校園遭遇尷尬境地,對于中國語文教育本來,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這一事件的出現(xiàn),有其深刻的原因。
首先,中國語文教育長期把魯迅的作品當做思想教育的范本來解讀,導致魯迅作品在校園遭遇死胡同,就像報道所說的:中學校園學生反映“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老師也反映的 “讀魯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壓抑。”“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這是中國教育體制的悲哀,中國語文教育長期當做思想教育的工具和升學考試就業(yè)的工具導致的結(jié)果,使得語文教育失去了陶冶人們美好情感,失去了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文化傳承能力的最基本功能。
其次,中學校園語文教材出現(xiàn)“下崗”魯迅,使得魯迅作品成雞肋的現(xiàn)象,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的國民、我們?nèi)祟惖撵`魂的工程師正在不能正確閱讀和理解文化方面最優(yōu)秀的東西,這樣的結(jié)果導致我們國民的閱讀素質(zhì)在普遍下降;“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簡單的說,老師不會,學生怎么會呢?老師理解不懂,學生怎么又喜歡閱讀和深入鉆研閱讀呢?正確理解和看待魯迅及其作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呢?可以說老師對魯迅的不懂和隔閡,進而不能正確認識魯迅、講解魯迅、閱讀魯迅,是造成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態(tài),不喜歡魯迅的最直接原因。
第三則是我們的《語文教育大綱》的“硬性規(guī)定”,使得老師在解讀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到思想教化的軌道,長期如此,則僵化了教育者和學習者的思維,扼殺了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和解讀,使得老師學生都厭煩魯迅作品。雖然 “文以載道”,但是對于文藝作品的“道”進行過渡的解讀,則出現(xiàn)干澀和脫離實際的空洞說道,特別是魯迅作品,更要注意這點。所以,今天出現(xiàn)老師學生遺棄魯迅作品的現(xiàn)象,我們的教材編寫者也難辭其咎,他們的編寫水平和《大綱規(guī)定》直接規(guī)定了師生對魯迅作品的解讀方向。大方向失誤,我們的執(zhí)行者和學習者又有什么辦法呢?
我們知道,中國正在崛起,特別是經(jīng)濟正在崛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jīng)濟體,但是,我們的文化始終不能緊隨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步伐,出不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一例,文化不能崛起,經(jīng)濟的崛起則缺乏智力支撐和文化認同,終究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文化教育,重視文化的崛起和世界其他民族的認同。而要做到這點,我們不能拋棄國粹,不能將中國文化最優(yōu)秀的東西不教育給孩子,像魯迅。所以,現(xiàn)在校園出現(xiàn)這種“雞肋魯迅”則說明了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和教育失敗的一個方面。
作者:李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