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圖片庫|供 稿
■ 本頁位置: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房價下降不是夢:泡沫瀕臨破滅 房價將理性回歸(3)

2007年01月31日 15:40

  2007:房價下降不是夢

  “今年的房價會不會降?”“我是現(xiàn)在出手好,還是等一等?”“房子還會不會大幅升值?”北京市民關先生最近很困惑,見到記者,他拋出了一連串問題。在北京,記者遇到的像關先生這樣的市民還真不少,如今,他們關心同時也是感到困惑的一個共同話題,就是房價問題。

  2004年,原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先生預言樓市將會崩盤。繼謝國忠之后,2005年,易憲容放言上海房價將下降50%,北京至少將下降30%。不久前,又有專家表示北京房價將下降25%。在各種預言房價下降的聲音背后,近年來房價持續(xù)高漲,許多像關先生這樣的市民都已經對這種聲音產生了懷疑。

  那么,2007年房價到底會不會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經過認真挑選,采訪了幾位專家,還是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說法。

  房產升值是個神話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近日連續(xù)撰寫了三篇文章,批駁與房市有關的一些錯誤言論。

  “我的看法,短期內,比如2—3年,中國房價未必會跌,但長期看,房價則必跌無疑!蓖鯑|京說,今天中國的房市,整體是供不應求,大多是中低端的需求。

  為何對房價長期看跌,短期看漲?王東京給出的解釋是:雖然國家出臺了政策,明令限制了戶型面積,增加中低端房供應,但困難在于,建房不是搭積木,征地蓋樓,沒有幾年工夫,供求格局改變不了。

  “我說的‘長期’,是指10年以上。”緣何對房價長期看跌,王東京給出了四大理由。

  他說,首先,10年后人口會減少。據(jù)專家分析,中國人均壽命72歲,那么到2015年,每年自然死亡數(shù)2600萬,新出生人口1600萬,每年凈減少1000萬!叭丝陔m然不是決定房屋需求的唯一因素,但一定是重要因素。人口減少,房屋需求就會下降。”

  其次是人口老齡化。有資料表明,從1950年至1980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2600萬,按男女平均58歲退休,那么從2008年起,每年將有2600萬人退出勞動系列。10年后,退休人數(shù)將超出2億。王東京表示,在職勞力的社會負擔將來不會輕,而老人為安度晚年,斷不會把積蓄用于買房。相反,不少老人退休后,還會將原來的大房換成小居,北京當下已有苗頭,西方國家亦屢見不鮮,倘若如此,房屋需求也會降低。

  再次,城鎮(zhèn)化加快。王東京提醒道,中央已言明,城鎮(zhèn)化要以縣城為依托。因此,農民進城拉動的只是中小城鎮(zhèn)的房屋需求,對大城市,影響微不足道。還有,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有錢人大多不住城內,若中國也有那一天,大城市房屋需求也會大減!

  “我估計,10年之內,中國的房屋供應仍穩(wěn)中有升!弊詈,王東京從供給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說,根據(jù)此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國共有房地產企業(yè)32618家,只要這些企業(yè)不歇業(yè),每年造出的房子,數(shù)目應相當可觀。若供應不減,10年后需求下降,房價必跌無疑。

  “房價持續(xù)上漲是神話,我歷來不信。既然房屋是商品,價格變動怎能不受供求約束?看看今天的日本,房價比20年前要低得多;香港的房價,也明顯低于10年前。‘房產升值’不是鐵律。”王東京說。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