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來,為配合國家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政策措施如此之多,調控力度如此之大,恐怕在其他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是絕無僅有的。但調控效果至今還未能充分顯現(xiàn)出來,特別反映在部分城市的房價仍在繼續(xù)大幅度上漲。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的癥結,為下一步調整調控政策作必要的儲備。
首先要反思土地供應政策對市場的影響。在市場經濟規(guī)律下,供需關系對房價的影響最大。從土地的調控政策來看,一直實行最嚴格的土地控制政策,即嚴控新增建設用地,重點盤活存量土地。今年上半年出臺調控政策前,對土地市場的評價是:住宅類土地供應量比上年減少了20%,特別是高檔住宅用地不到供應量的1%。
2005年,北京市全年計劃供應住宅用地1950公頃,實際只完成了800多公頃,即只完成全年供地任務的40%;2006年,該市住宅用地計劃供應總量與2005年基本一致,但實際供應量從目前來看很難如期完成,缺口依然較大。
新增用地受到嚴格限制,盤活存量受拆遷矛盾的影響,越來越難。各地方因受拆遷難的困擾,很難按計劃實施拆遷并及時把土地變成純熟地上市出讓。由此造成市場供應量從2004年以來,一直供不應求。
反映到住房供應上,竣工量減少(如北京市10月份比上年同期減少了120萬平方米),大規(guī)模新開盤銷售項目越來越少,消費者持幣待購,再加上房價上漲的預期,導致項目開盤一個搶購一個,大大超過開發(fā)商的預期。在供不應求和高額利潤趨動下,開發(fā)商坐地漲價的案例比比皆是。
因此,從市場形勢來看,目前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矛盾導致的,即不僅存在結構的供需矛盾,總量上的供需矛盾更加顯化,并且日益突出。
其次,要特別關注地價上漲對房價的提前引導效應。地價與房價是相輔相承的關系,地價的上漲必然帶動房價的上漲。同時,房價的上漲又給高地價帶來足夠的上升空間。特別是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下,地價上升的引導作用遠大于其本身項目的漲價。
2005年,北京清河地塊招標,華潤26.65億元高價中標,樓面地價每平方米達到3800元,意味著房價就要達到7000元以上。而當時同區(qū)域的商品房均價才4000~5000元,其結果是導致周邊地區(qū)在售項目每平方米價格迅速提高了1000元左右。
最近,備受關注的北京朝陽區(qū)四惠橋住宅項目用地招標,金地(集團)以7.56億元(底價為3.7億元)中標,樓面地價達到7389元/平方米。而目前緊鄰該地塊的東恒時代二期TIMES項目精裝修的銷售價格為11500元/平方米,壹線國際毛坯房的銷售價格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該地塊之所以被開發(fā)商熱捧,除了區(qū)域位置優(yōu)勢外,更主要的是目前北京土地市場中可供選擇的土地數(shù)量太少。即開發(fā)商拿地和消費者購房的熱情一樣持續(xù)高漲。
綜上所述,在思考發(fā)展形勢時,應認清什么是當前最主要的、最緊迫的矛盾。在一些特大型城市,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把過快上漲的房價穩(wěn)定下來。因此,要圍繞此核心問題,研究相關的政策措施,避免各項措施與調控目標背道而弛。市場經濟下,土地交易市場不可能再走回到協(xié)議出讓的老路上去。因為既使地價可以人為地壓下來,但在二級市場如果沒有良好的制約機制,尋租空間更大,也會帶來新的社會不公平。
因此,一方面,要在一些房價上漲過快的熱點城市盡快加大土地和住房的供應量,緩解供需不平衡的突出矛盾。這是解決房價上漲過快問題的根本出路。如果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在市場經濟規(guī)律下,政府很難控制住房價的過快上漲。
這就涉及到科學制定土地政策的問題,即在房地產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的地方,應加大土地供應量,包括因結構調整中審批速度放緩的問題要盡快加以解決。在當前盤活存量土地困難重重的前提下,為了緩解拆遷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依靠拆遷釋放的存量土地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加大新增用地的供應量,適度提高容積率,特別在制定土地供應計劃的同時多做宣傳,影響社會預期。
最重要是,要盡快形成有效的供給,避免每次土地公開招投標都引發(fā)高價拿地帶來區(qū)域性房價上漲的不良示范影響和帶動效應。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地規(guī)模和比例,讓低收入家庭通過保障渠道買得到合適價位的住房,緩解社會矛盾。
從國外的發(fā)展經驗看,住房市場化與保障制度要雙軌并存發(fā)展,即中低收入家庭依靠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問題,高地價高房價主要面向社會的高收入階層,這才是解決社會矛盾的根本方向,才能實現(xiàn)構建和諧社會、人人享有適當住房的發(fā)展目標。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文林峰 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處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