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兩大央行——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周四均如期宣布,維持當前接近歷史低位的利率水平不變,以力保脆弱的經濟復蘇,部分抵消各國政府大力削減開支的不利影響。考慮到復蘇前景仍不明朗,分析師預計,歐美主要央行在今年年內都不大可能啟動加息,以免經濟陷入二次衰退,大多數(shù)西方經濟體也可能推遲加息進程。
相比之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勢頭則更為強勁,由此引發(fā)的更大通脹壓力,也促使巴西等少數(shù)國家率先啟動利率正;倪M程。巴西周四宣布了年內的第二次加息,而同樣面臨較大通脹壓力的新西蘭當天也宣布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加息。
西方國家推遲退出
北京時間10日19時,英國央行率先宣布,維持基準利率在0.5%的歷史低點。該行同時表示,維持現(xiàn)有的債券收購規(guī)模在2000億英鎊。這一決定在預期之中。
卡梅倫領導的英國新內閣,將不得不推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力度最大的赤字削減計劃,今年的減赤任務高達60億英鎊。英國目前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高達11%。
歐洲央行也在45分鐘后宣布,維持歐元區(qū)基準利率在1.0%的歷史最低點不變,這一水平已保持了一年多時間。眼下,外界對歐洲央行的關注已不在加息,而是前不久啟動的罕見國債收購計劃。央行內部對購買國債存在意見分歧。
經濟學家指出,希臘等國家的債務危機,為歐洲經濟增長蒙上陰影,加上各國普遍面臨大規(guī)模的財政緊縮任務,主要央行至少在短期都不敢在利率上有所動作。多數(shù)分析師都認為,在歐洲主權債務形勢不明、各國面臨巨大財政收緊壓力的背景下,歐洲央行和英國央行今年年內可能都不會加息,歐洲央行更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度之前都維持利率不變。
在美國,決策者近期也發(fā)出了可能推遲加息的信號。華爾街日報最新公布的月度調查顯示,受訪的53位分析師預計,美聯(lián)儲可能要到明年2月才會加息。
在歐洲兩大央行公布利率決定后,歐洲股市周四盤中普遍走高,英、法、德股市早盤漲幅在0.3%至0.8%不等。歐元兌美元連續(xù)第三天走高,并一舉收復1.20關口,最新報1.2034。
二次探底擔憂仍存
盡管歐元區(qū)各國和歐洲央行近期采取了不少重大措施救市,但近期歐洲債券和信貸市場的形勢依然緊張。
自從歐洲央行5月10日宣布購買政府債券以恢復市場“正常運作”以來,西班牙及意大利國債的收益率已升至歐元誕生以來最高水平。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國國債收益率也持續(xù)上漲。
本周一和周二,3個月期歐元區(qū)銀行同業(yè)拆借利率連續(xù)創(chuàng)出六個月新高,至0.71%上方,表明主權債務危機在歐洲銀行業(yè)引發(fā)嚴重的惜貸情緒。
世界銀行周三表示,全球經濟正顯現(xiàn)穩(wěn)步復蘇跡象,歐洲債務危機目前還在可控范圍內。但該行也指出,如果任何陷入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發(fā)生債務違約,或市場信心危機的狀況加劇,那么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可能再次經歷嚴重停滯,出現(xiàn)二次探底。
對經濟二次衰退的擔憂,已經開始影響到決策者的退出步伐。上周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各國一致同意,目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確保經濟復蘇持續(xù)。分析人士稱,在歐洲債務形勢變得明朗之前,主要經濟體可能都會維持觀望,推遲加息啟動時機。
韓國央行周四宣布,連續(xù)第16個月維持利率在2%不變。央行稱,目前韓國經濟正在快速復蘇,雖然通脹壓力加大,但歐洲債務危機等外部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保持基準利率水平不變。此前外界普遍預計韓國將在第三季度開始加息,但歐洲債務危機令加息預期有所淡化。
巴西再舉加息大棒
不過,在總體增長形勢更強勁的新興經濟體,貨幣政策退出的步伐已經邁開,特別是一些通脹壓力較明顯的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印度今年以來已兩次加息。
巴西央行9日宣布,將基準利率提高75基點,至10.25%,與此前金融市場預期一致。這是該行今年第二次加息,上次加息在4月份。巴西經濟今年增長迅猛,第一季度增長率達到9%。巴西央行認為經濟存在過熱風險,希望通過提高利率來給經濟降溫。
新西蘭央行周四也宣布,將基準利率從歷史最低的2.5%上調至2.75%,這也是該行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加息。
有專家指出,巴西等國之所以加息,是考慮到通脹的現(xiàn)實壓力。相比之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只能算是“風險”,并未兌現(xiàn)成實質的威脅。
在巴西,通貨膨脹率近期持續(xù)超過官方目標上限。5月份,巴西的通脹率為5.22%,略低于4月份的5.26%,但已是連續(xù)第五個月高于4.5%的官方目標上限。很多分析師都表示,不看好巴西央行能在今年甚至是明年年底之前將通脹率壓低到目標上限以下。分析師也注意到,新興經濟體較早加息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狀況,比如熱錢的加速涌入以及由此帶來的本幣升值壓力和資產泡沫風險。記者 朱周良
參與互動(0) | 【編輯:賈亦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