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jīng)|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wǎng)|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港澳新聞
站內(nèi)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十年河東與河西 從電視電影看香港回歸社會變遷
2007年06月28日 11:0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6月28日電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報道,再過兩天就是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的紀念日,電視、報章、雜志連日來都推出與香港、中英談判、一國兩制相關的報道和節(jié)目,證明“一國兩制”的政治試驗取得成功,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許多媒體都重提十年前西方媒體普遍“看死”回歸后的香港,再對照今天的“馬照跑、舞照跳”;尤其不能不提到香港背靠祖國的種種優(yōu)勢,在中港更緊密經(jīng)貿(mào)關系安排(CEPA)和大陸居民踴躍赴港觀光消費的帶動下,克服了亞洲金融風暴和沙斯危機的挑戰(zhàn),“東方之珠”依然璀璨。

  作為一系列慶祝活動的“前奏”,各地電視臺目前都在熱播以香港回歸為題材的電視劇,例如《香港姊妹》、《歲月風云》、《榮歸》、《女人本色》等,通過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反映香港回歸十年來的社會變遷。

  尤其是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jié)目黃金時段播出的《香港姊妹》,全劇30集,由香港無線電視劇《創(chuàng)世紀》其中一位導演麥貫之執(zhí)導,大陸青年演員曹曦文和香港藝人應采兒主演一對來自南丫島的漁民姐妹,一個腳踏實地努力奮斗,一個不擇手段,打造港版“大長今”的故事情節(jié)。

  該劇的配角陣容還有秦沛、鮑起靜和黃一飛等香港資深演員,作為一部緊接著央視《新聞聯(lián)播》之后播放的應時應景之作,呈現(xiàn)出來的是大陸社會所理解的港人形象和香港社會風情。

  改革開放初期,香港電視電影很快便吸引了億萬觀眾。50歲的北京市民吳先生說:“1980年代,內(nèi)地的文化生活不很豐富,港劇演員陣容強大、故事情節(jié)又吸引人,對我們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我印象最深的港劇是《萬水千山總是情》,那首同名歌曲很好聽,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會經(jīng)常哼唱!

  36歲的北京媒體編輯任濤認為,香港演員的良好氣質(zhì)、精湛演技以及香港豪門家族的故事,都是吸引大陸觀眾的重要元素。

  隨著韓劇和韓國電影風行亞洲市場,一般認為香港電影陷入低谷,香港藝人紛紛北上參與大陸電視劇和電影的演出,以延長自己的演藝生命。與此同時,在CEPA的框架下,香港電影以“國產(chǎn)片”地位率先獲準進入大陸市場,極大鼓舞了香港電影工作者的士氣。

  香港資深導演吳思遠指出,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界還看不起大陸電影市場,而現(xiàn)在兩地合拍成為大潮流,雙方共同投資讓電影資金更充裕,可以制作更高質(zhì)量的影片;像《英雄》《夜宴》都使用了香港的演員、美術和武術指導,提高了影片的整體水平;而《七劍》在大陸票房收益是香港的十倍,對香港電影幫助很大。

  港星劉德華資助大陸新銳導演寧浩拍攝的《瘋狂的石頭》,被認為是叫好又叫座的典范。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像兩地電視電影產(chǎn)業(yè)合作能達到目前的緊密程度;再過十年,兩地電視電影作品的產(chǎn)地標簽,是否會更加模糊?(李氣虹)

 
編輯:魏恒】
 

專題:香港回歸十周年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