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腹巖為綿山百余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巖。抱腹巖之腹大,大得驚人:抱二百余間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游人于腹內(nèi)而不顯得擁擠。抗戰(zhàn)時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這里召開全縣軍民大會,部署生產(chǎn)和戰(zhàn)斗任務(wù)。抱腹巖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禮堂.抱腹巖坐東面西,為一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巖洞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兩個直角排列的大巖洞,很象磚圈的“無量殿”,路斷處有木棧道溝通,自下仰望殿宇參差,勾欄蜿蜒,猶如空中樓閣.更引人注目的是巖洞頂壁的無數(shù)個鳥洞和懸掛著的銅鈴。抱腹巖掛鈴為綿山一絕,每逢廟會,許了愿的善男信女們便雇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nèi),用鐵鉤鉤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后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場面驚心動魄,令人嘆為觀止。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繪聲繪色的抱腹巖寫照.其中“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更成為人們廣泛傳頌的名句。很久以前,綿山中生活著一種叫吻的野獸,非常兇猛,常常傷害過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采藥為生,而野獸封山,村民們無不頭痛萬分/于是推薦了一個身體強健,狩獵本領(lǐng)很強的年輕人前去降吻。這個年輕人想只憑自己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一定會萬無一失。于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賜給自己一件法寶,以降服吻獸.年輕人祈禱完畢,正要走時,忽然看見供案上金光閃閃,霎時滿殿生輝。走近一看,原來是只銅鈴,銅鈴上還有一道經(jīng)文。這時殿內(nèi)突然有個縹緲的聲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獸,快快去吧.”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點化之恩.后來果然降服了吻,人們?yōu)榱烁兄x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這個銅鈴掛在抱腹巖的巖頂上,讓它為人們消災(zāi)免禍.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胀鯙檫^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總稱。佛經(jīng)說,佛為萬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彌陀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時,常拜空王佛眉間的白毫相,并因此而成佛?梢娍胀醴鸬牡匚恢。他的兩側(cè)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位菩薩。兩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銀空。殿前門廊是兩位護法神——哼、哈二將。因哼將鼻噴光氣,哈將口吐白光,故稱哼將和哈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