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的先民們,在這塊人間仙境般的土地上,不僅創(chuàng)造積累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等等,使綿山成為名聞神州大地的歷史文化名山。而且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吉祥平安、生活安康,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活動,除千年不衰的寒食清明節(jié)俗活動外,還有在懸崖上掛鈴、掛燈、掛云牌的活動。千百年來,被無數懷著各種美好愿望,追求各種美好理想、祈求各種美好生活的游人,當作寄托追求、實現(xiàn)夢想的最佳活動,帶來了無數的好運和吉祥,被稱為“中華絕技”。
綿山這些民俗活動的來歷源遠流長,寓意各不相同:
最古老的是大羅宮求祥運掛云牌:漢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因擁立文帝而建奇功,被封為壯武侯的宋昌回鄉(xiāng)探親。期間他來到綿山大羅道館,為了祈求漢室江山永固,百姓安康,便在大羅道館的懸崖上懸掛了一只祥云牌,以諧音“云”即“運”,寓意好運常在。從此綿山求運掛云牌活動便沿襲下來,至今已有二千余年的歷史了。
最隆重的是抱腹巖還愿掛鈴,貞觀十四年(640)長安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向綿山活佛志超求雨。果然大雨傾盆而至。貞觀十五年,李世民意欲朝山禮佛。君臣們議及禮品時,魏徵說:“鈴者,靈也,掛鈴謝恩是為上策”。太宗便命人打造銅鈴。是年三月十七日(志超成道日),太宗來到綿山,請當地百姓將此鈴掛于抱腹巖頂,形成了還愿掛鈴的習俗。
最神秘的是天橋求子掛燈:宋仁宗時,介休城文家莊文洎夫婦,人到中年,尚無子嗣,十分憂慮。一日,有云游道士點化他們上綿山圣母殿掛燈求子。翌日,文氏夫婦在綿山圣母殿內掛起一對紅燈祈禱求子。夜晚,文夫人夢見圣母殿仙樂陳陣,圣母問此紅燈何人所掛?道士答:由文氏夫婦求子而掛。圣母日:久聞文氏大善,可請文曲星下凡,為其子嗣。后文夫人懷孕得子,起名彥博,歷任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為介休三賢之一。于是綿山掛燈求子迅速傳開,延續(xù)成俗。
綿山掛鈴、掛燈、掛云牌的活動,場面極為驚險壯觀。屆時應游客要求,進行某種活動時,先由綿山宗教樂團在特定的廟殿里舉行隆重的專項法事活動,經過傳供、拈香、誦經、請鈴(燈、云牌)祈拜、宣文等程序后,將經過訓練的專職人員從巖頂用繩索徐徐放下。當降到半空時,掛鈴人利用前后晃動的慣性,將人悠進洞內,再用鐵鉤鉤住頂壁,打進楔樁,系好銅鈴(燈或云牌)。掛完后,掛鈴人燃放鞭炮,地面上鑼鼓齊鳴,掌聲雷動,一派莊重吉祥的氣氛,令人贊嘆不已。
綿山古老的掛鈴、掛燈、掛云牌活動吸引了中華大地數以千計的善男信女來此祈求各種愿望的實現(xiàn)。現(xiàn)仍懸掛在大羅宮、天橋、抱腹巖上的數百個云牌、燈、鈴,向歷史和未來見證并訴說著他們求財發(fā)財,求子得子,求學升學,求前程得好運,求平安得安康等美好愿望,得以應驗的一件件真實動人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