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美国精品午夜剧场免费观看,狼人伊人久久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國內新聞

各地相繼調整高溫津貼標準 專家呼吁出臺法規(guī)

2010年07月07日 13:33 來源:中廣網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據記者了解,為減少戶外高溫作業(yè)的勞動傷亡事件發(fā)生,河北石家莊等地已出臺地方法規(guī),嚴禁建筑施工場所高溫室外作業(yè),一些地方勞動保障部門也相繼調整了高溫勞動津貼標準。

  另據報道,中華全國總工會網站也于近日發(fā)布工會組織維權提醒,用人單位不得因高溫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而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由于高溫作業(yè)導致中暑屬于工傷。該報道還稱,上海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高溫嚴重影響高溫作業(yè)一線勞動者,特別是冶金、運輸、建筑施工等一些在高溫車間、露天野外條件下作業(yè)的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易引發(fā)安全生產事故,導致中暑或高溫傷亡事故。然而,眼下仍有個別企業(yè)強迫職工在烈日炎炎的環(huán)境下從事繁重的勞動。上海市總工會要求,用人單位應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作息時間,采取措施以保證職工的生命安全!

  目前我國高溫天氣勞動作業(yè)管理及其津貼、補貼的發(fā)放標準,均由地方根據情況自行決定,尚無統(tǒng)一的法律保障。惟一一部勞動者高溫作業(yè)下可參照的法規(guī)是1960年7月1日頒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其中只規(guī)定了防暑降溫工作的基本原則、技術措施、保健措施和組織措施,針對的也只是冶金等特殊高溫作業(yè)的行業(yè)。

  有專家呼吁,應盡快出臺具有操作性的法規(guī),取代這部實行了半個世紀的“不合時宜”的法規(guī)。

  勞動保障部門提醒

  高溫下工作中暑算工傷

  治療期間有工資

  勞動保障部門提醒,高溫下工作中暑算工傷。一線職工在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一旦中暑,職工或者現(xiàn)場人員應立即向用人單位報告;用人單位須在24小時內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報告并提出工傷認定申請。認定為工傷后,中暑職工即可按照相關法規(guī)享受工傷待遇。已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醫(yī)療費用將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醫(yī)療費用應該由企業(yè)承擔!

  職工因中暑等工傷進行治療期間,視同提供了正常勞動,用人單位必須支付工資及相應補貼。如出現(xiàn)企業(yè)拒不支付中暑治療費用、工資等情況,職工可向勞動保障監(jiān)察部門投訴。

  北京高溫津貼翻倍

  室外不低于120元/月

  室內不低于90元/月

  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6日表示,決定上調勞動者高溫津貼標準。據介紹,北京市室外露天作業(yè)人員高溫津貼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在33℃(含33℃)以上室內工作場所作業(yè)的人員高溫津貼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調整為每人每月不低于90元。調整后的新標準從2010年7月開始執(zhí)行。

  北京市人保局相關負責人稱,每年的6月到8月,用人單位確因工作需要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

  戶外作業(yè)“停工避暑”

  應該更加人性化

  看溫度莫看時間段

  面對不斷攀升的氣溫,“火爐”石家莊市建筑工地普遍執(zhí)行中午12點至下午2點時段停止室外作業(yè)。記者5日手持溫度計從這個市一些建筑工地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過了“停工避暑”時間段,現(xiàn)場溫度依然遠超應停止戶外作業(yè)的標準值。

  國家《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規(guī)定,有條件的單位應定時測定和記錄作業(yè)區(qū)溫度,以便及時采取改進防暑措施。幾位農民工看到記者手中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后說,戶外作業(yè)“停工避暑”應該更加人性化,看溫度莫看時間段。他們建議立法規(guī)定只需溫度達到一定標準,建筑工地必須停工。(記者張晶)

參與互動(0)
【編輯:劉羨】
    ----- 國內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