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晚報》4月13日聯(lián)合震區(qū)、援建省市、其他城市的主流媒體共同發(fā)出倡議:今年5月12日14時28分,全民靜默一分鐘。以此表達對地震受難者的哀思,對所有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人們的敬意和謝意,激勵災區(qū)人民重建家園的信心。(4月14日《成都晚報》)
距離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已經(jīng)不足一個月了。在筆者看來,在汶川地震周年紀念日里,用靜默的方式悼念逝者,激勵生者,是個值得倡導的好方式。因為,一方面,這樣的方式簡樸、莊嚴、真誠、內(nèi)涵豐富,擯棄了假以各種名義和形式的浮華;另一方面,這種方式方便震區(qū)內(nèi)外的公眾廣泛參與,進而促使公眾深入思考諸如道德構建、慈善發(fā)展等深層的東西。從這些意義上說,倡導簡樸、莊嚴的紀念方式,應該成為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主基調(diào),值得社會輿論和各級職能部門積極引導與示范。
在4月1日的《南方周末》上,曾穎先生曾撰文提醒:別把“5·12”搞成“周年慶”。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警醒不僅是說給打著各種旗號操辦汶川地震周年慶的媒體、公司聽的,也是說給各級政府部門聽的。原因很簡單,任何形式和實質(zhì)的借災難炒作、斂財、為政績換取籌碼的行為,都是可恥的和不可原諒的。
在談及汶川地震時,一位學者曾撰文指出:災難總能夠激發(fā)人性美好的一面,但災難終將過去,人性之美如何能凝為穩(wěn)定的道德信念,長久地嵌入人心,這更是對國人的考驗。一定意義上說,在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公民社會的成長,F(xiàn)在,震災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對普通公眾而言,在這樣的特殊日子里,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在賑災過程中,我們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的道德熱情和仁善之心,現(xiàn)在還留有多少?在“用制度積累進步的成果”方面,相關方面又做出了哪些具體的努力,取得了多少成效?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檢視現(xiàn)實,不少人難免會發(fā)出或多或少的嘆息。震災帶給我們普通人的道德層面的改變,具體有多少,還有待檢驗;在經(jīng)濟危機的寒流里,諸如豪華公祭、政府追星晚會等,在不少地方,依然如火如荼……在筆者看來,讓某些地方政府改變在舉辦公共活動時好大喜功、鋪張浪費的積弊,非一朝一夕;“用制度積累進步的成果”,更需假以時日。但具體到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這個問題,靜默也許不是唯一、亦可能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但低調(diào)、節(jié)儉、莊嚴、真誠這些關鍵詞,應該成為普通公眾參與、社會輿論引導、商家活動介入、職能部門協(xié)調(diào)時,應該遵守的主基調(diào)。(□李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