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圖片·論壇|圖片庫|圖片網|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經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科教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該如何打一場漂亮的文化“翻身仗”?

2006年09月01日 09:39

  要發(fā)展中國的文化產業(yè),除了要掃清資金、政策、體制的“障礙”以外,更大的“障礙”是思想深處的觀念障礙。這種觀念性障礙,人為地造成了中國文化產業(yè)走向世界占領國際市場的困難。

  一段時期以來,內地不少有識之士紛紛撰文,為中國在步入經濟大國行列的同時,在文化產業(yè)方面仍居弱國地位感到焦慮。應該說,這種基于焦慮的疾呼很有道理,因為它直面的是一種不可否認的事實和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早在1998年,美國文化產業(yè)中的視聽產品的出口額就已經位居出口業(yè)的第二位,僅次于科技含量極高的航空航天業(yè)。而英國在上世紀30年代,其文化產品的年產值就已超過國內各類產品,排在汽車工業(yè)之后,位居“亞軍”。韓國在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后,也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方針。很快,一股其勢洶涌的“韓流”就開始席卷東南亞、日本甚至中國。風靡亞洲的韓版電影、電視劇、歌曲、網絡游戲,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僅在2004年收入就達400億美元。如果加上受“韓流”影響劇增的旅游收入,那就難以計算了。有人做過統(tǒng)計,僅20集《冬季戀歌》就帶來了3億美元的旅游收入。

  文化產業(yè)趨全球化

  而在中國,文化產業(yè)雖然也有不小發(fā)展,但其規(guī)模與公眾需求及在GDP中所占比例還相差甚遠,更不要說去爭奪國際市場了。當年,一部美國大片《鐵達尼號》的收入相當中國內地全年電視出口額200倍的慘狀,恐怕至今還讓不少人內心隱隱作痛。

  在看到了中國文化產業(yè)落后這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后,也許有人會說,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獏⑴c這種競爭與競賽呢?我們的文化產品可不可以自產自銷、自娛自樂呢?換句學術一點的話說,就是當經濟出現全球化趨勢的時候,文化領域是否可以保持兩個市場(國內與國外)的相對獨立,或者干脆就不搞什么文化產業(yè)和文化市場呢?于是這就涉及到了前面提到的第二個問題,即文化市場的全球化是否也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的問題。筆者認為: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不管我們高興不高興喜歡不喜歡,文化市場的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一樣都是不可否認也不可阻擋的大趨勢。

  打一場文化“翻身仗”

  造成這種文化產業(yè)全球化趨勢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當文化作為一種產業(yè)出現并存在時,當它進入了資金投入生產銷售和物流這些經濟鏈時,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變成了文化經濟現象,也就自然而然納入了產業(yè)經濟的軌道而溶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此時,力圖保持兩個市場就純粹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了。第二,文化產業(yè)是一個大范疇。在這個大范疇內,技能文化、娛樂文化和歷史文化(如考古)本來就有很多是屬于全人類共享的內容,是人類進步中的文化印跡。顯然,由這種人類共享文化形成的文化產業(yè)自身已經具有全球化的潛質,現代信息技術和經濟的全球化無非是使這種潛質加速顯現并變成趨勢罷了。

  那么,怎樣才能扭轉中國這種經濟大國文化(產業(yè))弱國的局面呢?怎樣才能使中國文化產業(yè)這支弱旅打造成一支勁旅呢?

  誠然,資金的支持是必要的,這包括國家財政要掏“真金白銀”。政策的支持也是必要的,這包括給予各項優(yōu)惠政策,特別是建立在相關稅收政策引導下的社會資金的引入。適當地“保護”也屬必要。盡管如前所述文化產業(yè)全球化是必然趨勢,但這并不等于要采取立即拆除自我保護籬笆的幼稚行動。相反,對付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強勢競爭,中國文化產業(yè)眼下毫無疑問要走“以發(fā)展為主,保護與發(fā)展并行”的穩(wěn)妥道路。事實上,這三個方面的“必要”,中國政府都已經有所作為。無論是財政扶持的國家優(yōu)秀劇目評選、在國外舉辦“中國年”大型文化交流活動還是在電視黃金時段保證國產各類影視節(jié)目播出等等,都反襯出國家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意向的強烈。特別是最近制定并頒布實施的十一五期間文化體制改革規(guī)劃,更體現了中國熱切期望在不長時間內迅速成為文化產業(yè)強國的愿望。從這些角度看,實行前文所說的三個“必要”實際上就是在掃除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中的資金政策和體制障礙。

  然而,筆者認為,要發(fā)展中國的文化產業(yè),除了要掃清資金、政策、體制的“障礙”以外,還有一種更大的“障礙”要清除,那就是思想深處的觀念障礙。如果我們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同時,總要時時受到精神的羈絆和思想的約束,總因為認識上的誤區(qū)而徘徊裹足,那就在實際上選擇的是踽踽而行,而絕非主觀上希望的高速發(fā)展,更不可能像韓國那樣,在不到十年內就攻城掠地,打一場文化產業(yè)的“翻身仗”!

  那么,這種觀念性障礙是什么呢?我想:首先是由于片面地機械地狹隘地理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人為地造成了中國文化產業(yè)走向世界占領國際市場的困難!爸挥忻褡宓牟攀鞘澜绲摹边@句話的本意是要堅持民族特色,在文化建設中不能搞民族虛無主義。要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但是,今天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卻變了味,成了某些人閉目塞聽、自我陶醉(其實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拒絕優(yōu)秀外來文化的遁辭。實際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只有優(yōu)秀的能夠促進人類溝通與進步的民族文化才是世界的。傳統(tǒng)社會遺留的某些劣根與陋習雖然也是民族的,但并不是世界的。二是世界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應該大膽引入,并在與中國社會融合過程中實現本土化和民族化。

  關鍵在于創(chuàng)造精神

  影響中國文化產業(yè)的另一個觀念性障礙是我們至今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國文化中的人性與人道主義內涵欠缺,與此相關的則是人性化創(chuàng)造不足。數千年的封建專制集權制度和宗法式的農耕社會造成的中國人個性張揚不足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加以20世紀中期以后實行蘇俄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對人的心理輻射,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國文化形成了某種僵硬的定勢。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人性與人道主義的忽略。文化就是人化、人性化。缺少人性人道內涵的文化能夠與世界溝通嗎?能受到世界的尊重引起世界的共鳴嗎?

  值得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存在著對民族性和對人性人道主義問題上的認識誤區(qū),才使得今天中國文化產業(yè)彎路多多。這幾年中國自己的所謂“大片”都是耗資越來越大,形式越來越美,但內容卻越來越蒼白空洞與貧乏,就是明證。當中國文化在拋棄了以往那種純說教宣傳式的表現手法后,卻忽然發(fā)現自己并不懂怎樣從新的角度,特別是從開掘人性的來表現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就是中國文化產業(yè)面臨的最大尷尬與窘境。中國文化產業(yè)能否迎頭趕上世界先進,關鍵不在組織、動員與管理,而在于能否喚醒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

  (來源:香港《大公報》文:秦曉鷹)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