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從太空能否用肉眼看到長城?這個問題在楊利偉2003年10月太空之旅后似乎已經有了定論。英文《中國日報》(ChinaDaily)記者對此進行了兩個月的專門調查,并借助華裔宇航員焦立中的特殊優(yōu)勢,證明了這是有可能做到的事,但難度極大。
要用肉眼看長城
昨天,美國華人宇航員焦立中(英文原名LeroyChiao)從太空站返回地球,降落在哈薩克斯坦。
在這次6個月的太空之行中,他帶領俄國同事,出色地完成了各種任務。有趣的是,其中有一項任務不是美國太空總署分配給他的,而是他自己設置的,那就是:他要從太空用肉眼看長城。
兩個版本的說法
圍繞著從太空用肉眼看到長城這個話題,目前,大致有兩個版本的說法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說法是:長城是能從太空用肉眼看到的兩個人造建筑之一(另一個是荷蘭大壩),而另一種說法則更極端,認為長城是唯一能從太空用肉眼看到的建筑。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阿波羅17號登月行動的總指揮尤金·塞爾南曾多次表示他看到過長城;而以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則表示,只有長寬都達到500米的物體,在太空才有可能被肉眼看到,楊利偉的否認只是為第二種觀點提供了佐證。
把肉眼看長城當任務
在對焦立中兩個月的電子郵件采訪中,他傳回的第一批照片已經能初步顯示,那中外兩個版本的傳說都是不準確的:從太空能看到很多人造建筑,如看北京的環(huán)路要比看長城容易得多。對于是否能看到長城,他的回答是:“我無法判斷我是否已看到,因為從我的高度,長城跟公路難以區(qū)分!
太空拍攝長城照片
焦立中于今年2月20日拍攝了一組他認為是長城、但無法辨認的照片,這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肉眼看長城的可能性及難度。經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魏成階研究員鑒定,這幾張全是八達嶺的照片,但一般人只能辨認出道路,無法區(qū)分路和長城,甚至會把山脊和山谷看反。
魏教授說,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失誤,去年初歐洲宇航局發(fā)布的一張衛(wèi)星照片,聲稱其中標明的一段是長城,但他一眼便看出那不是長城,甚至不是山脊,而是山谷或河床。他說:對于宇航局來講,這是一個不應該有的錯誤。
空中看長城的訣竅
魏教授說,空中看長城有兩個訣竅:一是一般地說長城沿山脊而建,如果城墻反射的太陽光線較強的話,會在照片中沿山脊形成一條亮線。二是長城在經過山頂高處時,會建有面積較大的烽火臺,具有很強的太陽光反射,在照片中形成亮點,這是道路所沒有的。
他詳細標出了焦立中照片中哪條線是公路,哪條是鐵路,哪條是長城。他先根據鐵路路軌的寬度,推測出圖中每個像素大小為7至8米,最多不超過10米。他向記者展示,照片中有些線條一般是兩三個像素,但過一段就會出現三個以上的像素,而公路或山脊是不可能有這種特征的。
看到長城的幾率非常低
焦立中透露,太空看到長城的幾率是非常低的。首先,雖說太空站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但每次所經過的方位是不同的,他在太空的6個月里,其中3個月根本不經過長城的緯度;除此,必須去除夜晚和陰天。如此刪減后,能看到長城的次數已經非常少了。
除去這些明顯的障礙,還有一些不太明顯的外在條件:一、太空站跟長城的角度必須非常適合肉眼觀察;二、天空必須非常清朗;三、光線的照射角度必須非常完美,通常是清早或傍晚,當陽光投射到墻壁,使得一邊出現強烈反光、另一邊投下長長的陰影,在某種程度上能彌補寬度“不足”。從主觀上講,觀察者必須清楚地知道特定范圍內公路、鐵路、長城之間的地理關系。
用非特殊相機從太空拍到長城,跟用肉眼從太空看到長城,這是兩個相關卻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上述照片只能證明前者,不能證明后者,記者的調查試圖證明這更多是一個辨認的問題,即焦立中自己的觀點。我們不可能都到太空去親自體驗一遍,因此我們需要找出這些照片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焦立中肉眼中的“實景”。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關于長城的傳說能扎根,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跟神話一樣有夸張的成分。從邏輯上講,長城若能被看到,故宮就根本沒問題。焦立中說他能輕易看到的物體,包括楊利偉起飛的發(fā)射臺、埃及Giza的金字塔、機場、大壩等。雖然這些建筑的總面積遠不如長城,但它們的形狀更規(guī)則,而且跟周邊環(huán)境的反差很大,在相同的天氣下更容易被看到。
另外,有些人把太空(一般指宇航船的高度)跟月球等同起來,這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月球上是絕對看不到任何地球上的人造物體的。
-結論
從太空肉眼看長城,其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從幾位專家的闡述及焦立中拍攝的幾批長城照片中,無法得出一個具體的概率數字,但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比如一個硬幣掉在一個大花園里,被附近小路上行人看到的可能性非常低,首先它很小,而且很可能被樹葉等物擋住,加之硬幣周圍有很多形狀相似的小石片,從遠處看幾乎一模一樣。
但是,如果有一束光打在硬幣上,產生反光,硬幣對于某個角度的觀察者就會產生發(fā)光體的效果。那么他應該是最可能看到硬幣的人。(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