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 |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科 教|圖 片|圖片庫|時 尚
汽 車 |房 產(chǎn)|視 頻|商 城|供 稿| 產(chǎn)經(jīng)資訊 |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心路網(wǎng)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文娛新聞
關鍵詞1: 關鍵詞2: 標題: 更多搜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音樂是無法解釋 譚盾:我做了幾十年“過街老鼠”

2005年12月08日 09:25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他是在西方獲榮譽最多的中國音樂人,也是國內引非議最多的音樂家

  自從2001年譚盾因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金像獎之后,他才被音樂圈之外的中國大眾熟知。雖然這之前,譚盾獲得過比奧斯卡更榮耀的來自音樂專業(yè)領域、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 那是在1999年;1997年他還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其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奧斯卡獲獎之后,2002年他第二次獲得格萊美獎,被美國音樂協(xié)會權威雜志《美國音樂》授予“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

  一系列榮譽加身,在中國成為名人后的音樂家譚盾理所當然地成為關注焦點。然而這個“音樂家”和國內其他音樂家太不相同,他總是弄出一些稀奇的東西,讓國人很不適應,也搞不太懂。他在自己的音樂中加入大量的視覺元素,并賦予它們深刻的文化含義。比如,他刻意結構并提出“根籟”一詞作為自己音樂的最終出處;他嘗試把中國古老的楚巫文化(古時巫術時代的文化遺存)帶入現(xiàn)代交響樂中;還把自然音色融入交響樂,創(chuàng)作出《水樂》、《紙樂》和《陶樂》等一系列“有機音樂”;又作出多媒體的《地圖 尋回消失中的根籟》等等,每一次都出人意料。

  于是,這個在西方獲得榮譽最多的中國音樂人在本國的遭遇有些尷尬,他每一部作品的發(fā)布都會引發(fā)來自國內傳統(tǒng)音樂圈和普通民眾的巨大爭議,而他的音樂也因此被貼上“先鋒”和“實驗”的標簽 盡管譚盾本人并不認同,他說西方人還是將他歸入傳統(tǒng)音樂的范疇。

  關于譚盾和他音樂的爭議主要圍繞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認為他的音樂形式大于內容,總是在玩概念;二是因為其作品的內容和選材都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譚盾也被一些樂評人認為“只是在做沒有自己原創(chuàng)的‘拼貼’”。種種質疑之下的譚盾因此成為中國最會“做秀”的音樂家。

  近日,盛名與爭議圍繞下的譚盾出現(xiàn)在河南少林寺,為一臺以少林寺和禪宗文化為背景的實景演出《中國嵩山音樂大典——禪宗少林》擔任藝術總監(jiān)。譚盾稱,這是一個讓他非常激動和感動的創(chuàng)作題材,而宏大的演出策劃和很“禪宗”的文化解讀也將使其成為新文化事件的引爆點。11月22日,譚盾身著他標簽式的立領中山裝,在鄭州登封接受了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

  “其實我最不愿意解釋音樂”

  這臺大型演出活動,因為有了譚盾和學者易中天、舞者黃豆豆、少林寺方丈釋永信以及來自倫敦的長于舞臺現(xiàn)代藝術設計的大衛(wèi)·夏柏等一系列“高人”的參與,引來河南從省到縣的高度重視,政府計劃投資3.5億人民幣圍繞該活動進行產(chǎn)業(yè)開發(fā),單在“音樂大典”上的投資就是1億元。

  不過譚盾認為政府想要借此開發(fā)旅游等的想法與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無關,他說“這么多大師,從四面八方云集到這里,是為了一個共同理想 尋中原根籟,奏禪宗諧和。”他希望這個活動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教育歐美學生了解中國深邃文化的橋梁”。并且,他還想借此“通過尋找中國古代音樂的根籟,來確定我們未來地圖的方向”。而且譚盾很不贊同將這次的演出與之前在陽朔的《印象·劉三姐》和云南的《印象·麗江》等一系列實景演出類比,他堅信自己的東西是獨一無二的,盡管《音樂大典》與《劉三姐》出自同一個制作人。

  中國新聞周刊:你理解禪宗文化的根本內容是什么?

  譚盾:我就是不敢講這個問題。因為我覺得禪宗本身是一種不可以言語傳遞的文化,是感知性的。所以我們整個的作品應該是一種感悟,是非常個人體味的一種文化巡禮,沒有必要去宣導禪宗的理念一定要怎樣去解釋……

  我應該這樣回答你最好:我認為每一個人心里的禪宗是不一樣的。

  中國新聞周刊:那么你心里想表達的禪宗是什么?

  譚盾:我想表達的是我自己內心深處的空間、冥想,或者是我創(chuàng)作音樂、藝術的目的 我為什么要做音樂。我覺得我在少林寺能得到這種感應。

  中國新聞周刊:你說你這是第三次來少林,每一次都是來去匆匆?

  譚盾:對,每次都來去匆匆。但每一次好像回去之后要消化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新聞周刊:只來三次,每次又來去匆匆,怎么會這么快對這個地方有那么多文化的感悟?

  譚盾:創(chuàng)作才剛剛開始,未來我們還有幾十次(來這里的機會)。我們還要做實際的對音樂生態(tài)的取樣考察、音樂環(huán)境的取樣考察,特別是對過去的原生態(tài)音樂文化的傳統(tǒng),要做相當全面的考察。

  未來還會有很多很多了解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每一次你的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都會源自一個感人的故事,《水樂》的誕生,來自于紐約島上一位猶太老人的啟發(fā);《地圖》的靈感是20年前你回湘西探親時,受到石頭奏樂老頭的震撼……這次會不會也有一個難忘的故事?

  譚盾:就是我給你講的釋永信的故事。第一次來少林寺時主要是考察音樂,我看到那些作為樂僧的小伙子們,他們都是大師收養(yǎng)的一些無家可歸的清貧的小孩子,十五六歲。大師讓他們學音樂,讓我給他們一些指導。當時我就很喜歡少林寺,覺得那是一個家的感覺。

  其實我很長時間都沒有答應要做這件事(做《禪宗音樂大典》),就是被永信大師感動,他讓他們在寺廟里學音樂。大師說他在全國各地包括河南,請一些音樂老師教他們基本的樂理。我覺得這些孩子在這里學音樂比在音樂學院里學習的學生更加幸運。

  他對武術的精神的理解是人文的。當時永信大師跟我說,你(做這個音樂大典的話)要什么我都可以給你。我被他打動了。

  中國新聞周刊:這兩天,你在介紹“禪宗音樂大典”時,一直在用很宏大的文化來解讀,并沒有說太多音樂本身的內容。為什么這么做?

  譚盾:我們不是做流行音樂,出發(fā)點不是要做大家都熟悉的娛樂產(chǎn)品。我們所做的東西是希望通過大量的文化信息,很深邃的文化傳統(tǒng),來吸引各方的人物從全世界四面八方來到少林寺,感受到永信大師真正想要人感受到的東西。

  中國新聞周刊:只有這樣的解釋他們才會來嗎?

  譚盾:我覺得是的。現(xiàn)在全世界的人到少林寺更多的是來習武,我希望以后到少林寺學習、朝拜的人,也能在這里學習禪宗精髓、音樂,還有就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中,去冥想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國新聞周刊:你是不是給音樂賦予了太多的內容和功能?

  譚盾:其實我最不愿意解釋音樂,因為音樂是沒有辦法解釋的。但是我們并沒沒有就音樂解釋,而是就它的文化傳統(tǒng)給予闡釋。

  中國新聞周刊:你讓它太復雜了吧?

  譚盾:那我們就吸取你說的教訓,從此開始簡單,越簡單越好。不解釋了。

  “人民只接受與眾不同的東西”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你總是給你的每一部音樂加上許多文化解讀?

  譚盾:音樂本身就是有很多很多含義的。而且很多很難用語言傳達。但是你可以用它周邊的文化去準備、去提煉這種感受。

  比如說,你聽巴赫的音樂 我們都說巴赫是“音樂之父”,在他的音樂里面我們可以聽到人類靈魂的聲音。你如果對巴赫生長時期的文化和背景有更多了解的話,對作曲家的認同會不一樣。我覺得造就我這樣去寫音樂的全部理由就是中國文化,所以這個東西你不去解釋的話,人家好像會覺得你是異想天開,胡說八道。

  至少我是非常誠實地和別人分享心靈深處的心路歷程,也不強加人去理解或接受。這對大家接受我的音樂有好處。

  中國新聞周刊:可如果這個感受說的太深邃,或太玄妙,也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反而讓大家產(chǎn)生懷疑?

  譚盾:你覺得我說的太玄妙了嗎?(記者:我想每個人的理解會不一樣。)

  反正不管怎么樣,我就是這樣子的。我覺得大家的反映,還是認為我的解釋比較深入淺出。

  我覺得音樂除了聽以外,音樂溝通的過程也很有意思。

  中國新聞周刊:在中國和美國,你和觀眾的溝通方式一樣嗎?

  譚盾:我的解釋是基本一樣的,途徑也比較一致。我不是用一個傳教士的方式,而是用一種讓大家分享我個人經(jīng)歷的(方式)。

  我一直在強調個人,因為我覺得藝術的價值是在于藝術家個人有對音樂非常獨特的見解。

  藝術史的規(guī)律是,它是由人民來寫的,而人民是很苛刻的,他只接受與眾不同的東西,(如果)這個東西與眾相同,他就不會把你寫到歷史中去。

  中國新聞周刊:所以,“與眾不同”是你創(chuàng)作音樂非常重要的前提?

  譚盾:我最重要的體會是,如果我不能發(fā)現(xiàn)一個屬于自己的角度去觀察這個文化事件,就是在浪費時間。

  中國新聞周刊:國內許多人認為這種做法太“標新立異”了。

  譚盾:我覺得我們不要用“標新立異”這個詞。中國人實際上是非常追求創(chuàng)新的,可是最近我不知道為什么,只要誰創(chuàng)新,他就像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所有的領導、群眾都不敢提“創(chuàng)新”這個詞,只要“創(chuàng)新”,仿佛就是“標新立異”。尤其這五十年以來,大家都很怕“創(chuàng)新”,打擊“創(chuàng)新”,也很歧視“創(chuàng)新”。

  我就是做了幾十年“過街老鼠”。(不過)我也沒打怕。

  可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他們倒是蠻尊重中國人創(chuàng)新的特點。

  “在音樂史上,我希望首先是一個思想家”

  中國新聞周刊:有樂評說,從1990年你的“樂隊劇場”的視聽音樂創(chuàng)作開始,譚盾的音樂風格與美學觀念開始成熟和穩(wěn)定,你同意嗎?

  譚盾:我覺得無所謂成熟或不成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我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一面鏡子。

  “樂隊劇場”是我在1990年到2000年十年間,對交響樂隊的存在和發(fā)展方式的一個反省,F(xiàn)在我已經(jīng)不做“視覺音樂”了。不過,視聽藝術在我的訓練和成長過程中很重要,也是我非常個人的一種想法。

  每個人的成長,從20歲到30歲,30歲到40歲……都很不一樣,如果一個藝術家一生中做了100部作品,但這100部作品就像一部作品一樣,一樣的手法,一樣的態(tài)度,我覺得是很悲哀的。

  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我愿意去做,別人都做得到的事我就不想去做了。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經(jīng)說過,現(xiàn)在的整個時尚界和藝術界都進入一個多元的拼貼世界……

  譚盾:“拼貼”這個詞我不大用的。其實中國的文化非常多元,中國人的欣賞就是要多元。如果你學音樂史的話,會發(fā)現(xiàn),20世紀下半葉的全部歷史就是關于拼貼的藝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元素。拼貼有它非常深奧的道理,就是1+1+1=1。這是非常艱難的一種藝術手法,并不是一些膚淺的思想,或者是出于表面的思維方式可以理解到的一種藝術精湛的創(chuàng)作方法。

  藝術家的實踐就跟化學家一樣,通過各種元素,各種組織方法的實驗來尋求到只屬于自己的很獨立的語言結構,與世不同的闡述方法。這種東西是藝術最可貴的東西,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全部的目的,我覺得。

  中國新聞周刊: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你的音樂也是一種拼貼嗎?

  譚盾:你為什么老要問我“拼貼”。(笑)

  那我回答你我不是在做拼貼。

  中國新聞周刊:你希望日后,在這個“由人民書寫”的音樂史的記載中,譚盾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譚盾:是音樂史上從未出現(xiàn)的一個角色……

  我覺得首先是一個思想家。

  譚盾曾說,如果我兒子學藝術的話,我第一個要求他的就是要狂,膽子要大!八勾罅终f過的最好的一句話是‘你如果想成為藝術家,你就要把你自己看成藝術家’”。譚盾說,只有你覺得自己就是米開朗基羅,或者貝多芬,只有這樣,才可以成功。

  他認為做音樂必須張揚與自信,可正是譚盾總是一付“我就是最好”的樣子,以及永遠追求“與眾不同音樂”的表現(xiàn),使他蜚聲海外卻始終不被國內主流音樂圈完全接受。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自1983年他獲國際作曲大獎和1989年以一首自制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享譽國際樂壇至今,譚盾的音樂作品從沒有出現(xiàn)在國內任何音樂學院的學術研究之列,在國內,關于譚盾的內容幾乎全部來自新聞媒體的報道。

  去年10月,譚盾被四川音樂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在發(fā)布會上,他坦言,“我真的沒有想到會在川音當上客座教授,我覺得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榮譽之一!

  到明年,譚盾一直會很忙,除了要完成宏偉的“禪宗音樂大典”的創(chuàng)作,他還擔綱馮小剛的新片《夜宴》的全部音樂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他要加緊完成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委托其創(chuàng)作的歌劇《秦始皇》的后半部分。

  這部由華裔作家哈金編劇、張藝謀執(zhí)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出演主角“秦始皇”的豪華巨制,將于2006年12月21日在大都會歌劇院首演。譚盾很驕傲于這次受邀,因為他是這個美國歌劇的最高殿堂150年來請入的第4位活著的作曲家。也是中國人的第一次。

  (感謝作曲家寶玉、音樂評論家曹利群對本文提供幫助)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丁塵馨)

 
編輯:邱觀史】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緗?404欏甸潰
location.href = 'http://www.chinanews.com/'; } else { if (navigator.appName.indexOf("Explorer") > -1)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innerText = second--; } els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totalSecond').textContent = second--; } } }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備050043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