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 學 生| 科 教| 時 尚|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圖 片|圖 片 庫|圖 片 網(wǎng)|華文教育|視 頻|供 稿|產(chǎn)經(jīng)資訊|廣 告|演 出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科教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千古之謎福建“武夷懸棺”升格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2006年06月04日 12:09

     千古“懸棺之謎”被破解 中新社發(fā) 蔡聯(lián)歡 攝


 

     千古“懸棺之謎”被破解 中新社發(fā) 蔡聯(lián)歡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武夷山六月三日電 (記者 周文杰)記者今日在此間了解到,第六批一千零八十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經(jīng)國務院核定公布,武夷山崖墓群榜上有名。作為崖墓葬的葬具“武夷懸棺”隨之從“省�!鄙駷椤皣!�。

  武夷懸棺為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于一九八五年十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武夷懸棺均處于懸崖絕壁的洞窟中,安葬擱置難度極大,各種假設均無法自圓其說,成為千古之謎,引起世界各地考古工作者的關注和討論,形成了獨特的“武夷懸棺擱置學”。

  武夷懸棺的最早記載,是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時期,《太平寰宇記》轉引蕭子開《建安記》載“有懸棺數(shù)千”。一九七八年九月,福建省考古隊從武夷山取下的“武夷二號船棺”,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武夷懸棺經(jīng)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C14測定距今三千七百五十至三千二百九十五年,約為中國歷史上的商代,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懸棺。武夷懸棺在歷史上分三條線路向世界傳播,對世界懸棺葬俗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一九九九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考察后認為,武夷山懸棺是世界最早的懸棺,武夷山是世界懸棺葬俗的發(fā)祥地。

  據(jù)了解,當?shù)鼐硟鹊奈湟纳接隽滞じG址、閩東北廊橋——武夷山余慶橋也同時成為第六批“國�!�。(完)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