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7日上午,北京殘奧會馬拉松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從天安門前穿越。 中新社發(fā) 馬毅行 攝
|
2008年9月17日上午,北京殘奧會馬拉松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從天安門前穿越。 中新社發(fā) 馬毅行 攝
|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電 題:“奧運時間”結束 文明遺產(chǎn)享用百年
本社評論員 張量
二00八年九月十七日晚,國際殘奧委主席克雷文先生宣布北京殘奧會閉幕,同時也宣告了全體中國人沉浸其中整整二十九天的“奧運時間”結束。進入“后奧運時期”的中國,將享用兩個奧運會所賦予的豐富遺產(chǎn),并注定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留下深深的奧運烙印。
兩個奧運會除了給北京交通、環(huán)境、體育設施等帶來豐厚的物質(zhì)遺產(chǎn),更給中國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明遺產(chǎn)。
剛剛結束的北京殘奧會,被外媒評價為“在人道主義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是殘疾人以足球健將、水中王者、神槍手的形象出現(xiàn),改變了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更重要的是人道主義的基礎價值觀在中國整個社會的樹立和推廣。
許多成年人都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上曾經(jīng)對人道主義進行大討論,并且得出過偏頗的論斷。然而,隨著改革開放腳步的深入,人道主義在中國迅速推廣,執(zhí)政黨“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獲得國民的擁護和國際社會的贊揚。在年初的南方冰雪災害中,在“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人道主義之光照耀整個中國大地。而四個月后開幕的北京殘奧會,更是將這種精神升華,感染、影響了一代人。
人道主義在中國重新出發(fā),并日益成為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礎,這無疑是奧運文明遺產(chǎn)的重要部分。
一份豐厚的遺產(chǎn),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改變?nèi)说纳。奧運文明遺產(chǎn)為中國人帶來了文明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一改變滲透國人的每個生活細節(jié)——在賽場上,“中國觀眾的掌聲充滿人性化”,為跌倒的選手而熱烈鼓掌,為外國的隊伍加油;在公交站,自覺排隊、順序上下,在電梯上靠右站立……恰恰是這些細小的生活方式,能夠以習慣的力量將奧運文明遺產(chǎn)的影響長久延續(xù)下去。
有人說,奧運影響了人類一百年。一九0八年,一個中國人張伯苓提出“奧運三問”,二00八年,全體中國人交出了這份百年答卷。在這一百年間,中國從落后挨打走到重新崛起,用百年奧運夢想的圓滿告別了過去一個百年的悲情,樹立起堅實的信心,走向下一個百年。
從這一意義上講,奧運的文明遺產(chǎn),更深遠地影響著中國國民的性格,一種自信、開放、成熟的國民心態(tài),在“鳥巢”中孵化。這種現(xiàn)代國民心態(tài)包含了“平和寬容的國民心態(tài)、現(xiàn)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自信優(yōu)雅的國民精神、追求卓越的生命活力”等,并將最終塑出中國的國家心態(tài)和民族性格。
學者認為,奧運會后,這種良好的國民心態(tài)還需要通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推廣和固化,“二十到三十年之后,北京奧運在國民心態(tài)方面的精神遺產(chǎn)將會全面展現(xiàn)出來”。
事實上,奧運所賦予中國的文明遺產(chǎn)究竟將有多大的影響力,現(xiàn)時并無法作出科學的估量,這份豐厚的文明享宴,中國需要長時間的消化吸收,其能量的釋放或許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百年。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