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法學院的3位教授收到了北京市發(fā)改委和市交通委對《公開首都機場高速路收費信息的申請》的答復———據(jù)6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答復中只明確回答了機場高速的投資總額及4年來的通行費收入,未對“貸款總額和收費資金去向”這一核心問題給予直接答復。此外,首發(fā)公司至今未給予任何回復。對此,教授們表示將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協(xié)商,不排除采取相關法律手段。另據(jù)最新消息,首發(fā)公司已表示愿意與3位教授進行溝通。
避重就輕,避實就虛,這種選擇性答復看起來頗為“高明”——既答復了申請人,避免遺人口實,又無關痛癢,不傷筋動骨。值得警惕的是,這種選擇性答復在現(xiàn)實中并非孤例。比如,湖南湘潭大學法學院倪洪濤等6位法學博士,要求湘潭市政府公開湘潭市四座大橋收費信息,在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后,其中5位博士起訴了湘潭市政府。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條例讓人充滿期許,被稱做“陽光法案”。按此條例規(guī)定,政府部門應該主動公開相關信息,若不然,公眾可提出申請,要求政府公開信息。
有報道說,首發(fā)公司曾表示,他們不是政府機關,信息公開和他們沒有關系。而教授們認為,不能狹義地理解《政府信息條例》中“政府”的涵義,《條例》明確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授權(quán)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公開政府信息的活動,適用本條例;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計劃生育、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huán)保、公共交通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事業(yè)單位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制作、獲取的信息的公開,參照本條例執(zhí)行。
那么,相關部門為何會避重就輕、選擇性公開信息呢?筆者認為不外乎三點原因。
其一,條例可操作性有待加強,細節(jié)有待具體化,這給一些單位拒絕公開核心信息留下一定盲區(qū)。其二,一些部門擔心一旦信息公開,可能引出不少“麻煩”。比如,一些部門在資金征收和使用上習慣于隱秘化,一向?qū)ν饨缰M莫如深。其三,一些人動輒拿敏感問題、個人隱私或國家秘密作擋箭牌。當不想公開信息時,明推暗阻,尋找種種借口,不予公開。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基本理念是“以公開為慣例、以不公開為特例”。相關部門和人員必須盡快適應在信息公開中生存、在輿論監(jiān)督中生存的態(tài)勢。
面對選擇性公開現(xiàn)象,一方面申請人不能輕易偃旗息鼓,要窮追不舍;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在進一步細化應公開條款的同時,對那些敷衍塞責、拒不公開信息的部門和人員,給予應有的懲戒。(王石川)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