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jīng)|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chǎn)|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wǎng)|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滾動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蔣孝嚴揭秘父親解嚴 臺灣從白色恐怖到綠色恐怖
2007年07月17日 12:25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jīng)該報許可。)

  7月15日,是臺灣社會解除戒嚴20周年的日子。

  “白色恐怖”雖已成為歷史名詞,但病態(tài)的黨爭帶來了另一種“政治暴力”。尤其是民進黨上臺以后,執(zhí)迷于“泛政治”思維,不斷撕裂族群,構造出新的“綠色恐怖”,將臺灣社會拽入另一種病態(tài)情境

  戒嚴年代,“匪諜”無所不在

  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人們都在隱憂中度日,誰都可能隨時被調查、被加罪、被判刑

  1988年,臺灣話劇導演賴聲川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在臺北上演,演員李立群模仿小學時參加演講比賽的樣子,搔手弄姿、嗲聲嗲氣的一句“小心,匪諜就在你們中間”引得觀眾哄堂大笑,而笑聲背后是臺灣社會對當時剛剛結束的戒嚴年代的復雜情緒。

  就在《這一夜》的前一年的7月15日,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的蔣經(jīng)國發(fā)布命令,宣布臺灣地區(qū)解除自1949年5月起的“戒嚴”狀態(tài)。

  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經(jīng)這樣回憶那個年代:“是小學五年級,1962年。大家都很喜歡的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正在講課。教室外樓地板突然響起人聲雜沓,匆忙而緊張。穿著黃色卡其衣服的一堆人,手里有槍,沖了上來。數(shù)學老師早已躥出教室,奔向走廊盡頭。孩子們在驚慌中四散。我們趴在四樓的欄桿往下看。……布著黃沙的操場上,數(shù)學老師的尸體呈大字型打開,臉往上,剛好和我們對望。那黃沙,看起來那么淡漠,荒涼。那是我第一次聽見‘匪諜’這個詞。然后就聽得多了。哪一個老師開學時突然不見了,沒有人問,也沒有人談。一個每天在身邊的人,突然‘蒸發(fā)’了,而大家都假裝它不曾發(fā)生!

  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年代。國民黨當局延續(xù)了在大陸所謂“動員戡亂時期”的高壓政治手段,最典型的就是繼續(xù)通過情報特務機構推行“白色恐怖”。

  藏書藏成了“政治犯”

  今天,人們在有關資料里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兩個典型案例:

  王志鵬,一個不識字的馬祖漁民。在1965年7月的一個早上,因為天氣特別清朗,王志鵬說,“今天氣候很好,風向、潮流也不錯,開到大陸很近。”船主聽見了,馬上報告,王志鵬就成了“叛亂犯”,被判刑5年。

  柯旗化,一位中學英語老師,因為思想“左傾”而被監(jiān)禁17年。據(jù)說,罪證之一是他有一本《湯姆歷險記》,作者是馬克·吐溫,和馬克思有關系,都姓“馬”。

  其實,今天為人們熟知的作家柏楊、李敖、陳映真,都曾經(jīng)在戒嚴年代被捕入獄。知識分子、進步青年是當年“白色恐怖”嚴厲打擊的主要對象,他們紛紛成了“政治犯”、“思想犯”。

  龍應臺引述過一組數(shù)據(jù):僅20世紀50年代,國民黨當局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有29407件,受難人大概有14萬人。龍應臺說,當時所謂的“匪諜”里,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只是極少數(shù),而大多數(shù)是對現(xiàn)狀不滿、心懷理想的知識分子,是有正義感的工人和農民,是糊里糊涂不知所以而被構陷的小市民。在貧窮的年代,臺灣人均月薪是200元,而檢舉“匪諜”的獎賞卻常高達20萬元。

  1984年12月,臺灣最后2個政治犯獲得自由。他們坐滿了34年零7個月的“思想監(jiān)獄”,然后走向陌生的陽光。

  “共產(chǎn)黨的蛙人會摸上來”

  戒嚴年代,帶給臺灣更多的是壓抑和晦暗的社會緊張情緒。由此可以理解,為什么臺灣新新浪潮電影中反映那個年代的作品里,幾乎都有著類似的陰郁、低沉的影調。

  1975年赴美留學的龍應臺遇到這樣一件事:“一個美國同學知道我來自臺灣就說‘你一定很會游泳?海泳?’我愣住了,覺得他問得很奇怪。我不會游泳,而且,臺灣不會游泳的人很多,甚至在南部漁村生活的十年中,也很少見到村人在海里游泳。”

  后來,龍應臺想明白了:“在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里,臺灣的海岸線不是海岸線而是警戒線。從14歲到23歲我住在一個漁村,當孩子們三五成群到海灘上去撒野的時候,總有荷槍的士兵來驅趕,槍上有亮晶晶的刺刀。晚上,海灘更是禁區(qū),因為‘共產(chǎn)黨的蛙人會摸上來’!

  [1]  [2]  [3]  [4]  [5]  [下一頁]

更多國際先驅導報新聞
 
編輯:魏恒】
:::相 關 報 道:::
·臺報:解嚴二十年如大壩泄洪 是非飄零價值虛無
·馬英九憶往昔:初聽蔣經(jīng)國宣示解嚴激動像觸電
·臺報:民進黨抹煞傳統(tǒng)臺灣人價值 解嚴理應感恩
·李登輝肯定蔣經(jīng)國解嚴 對于民進黨攬功不以為然
·吳伯雄憶臺灣解嚴:蔣經(jīng)國視力不佳但頭腦清楚
·臺灣解嚴二十周年 藍綠擴大紀念各自作不同解讀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