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青年:中非這樣共建“一帶一路”的幸福之路
拉各斯輕軌藍線不僅受到業(yè)主及拉各斯州政府高層的一致好評,還成為拉各斯民眾的網紅打卡地,成為中尼兩國人民“心聯(lián)通”的重要紐帶。中國鐵建供圖
對馬拉維姑娘夏美麗來說,加入中鐵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是一場雙向奔赴。她主動選擇在中國企業(yè)開啟職業(yè)生涯,而這家企業(yè)也以開放包容的理念向眾多與她有著相似理想的非洲青年敞開了懷抱,雙方共同譜寫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新篇章。
2025年,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步入第12個年頭,中非合作論壇迎來了成立25周年的里程碑。中國企業(yè)在非洲各國建設的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投入運營,為非洲各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贏得了非洲人民的廣泛歡迎和好評。
馬拉維國道M5公路是通往馬拉維湖的重要道路。在夏美麗的記憶中,這條路曾經坑洼不平,每逢雨季,出行變得尤為不便,從市區(qū)到湖邊需要至少4個小時。但通過中鐵二十局的施工和建設,這條道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暢通無阻,通行時間縮短至兩個多小時,有效促進了當地漁業(yè)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夏美麗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中國工程師為非洲學員提供列車駕駛培訓。中國鐵建供圖
莫桑比克納卡拉走廊鐵路全長912公里,其中650公里由中鐵二十局承建,該公司還參與了建成后的維修養(yǎng)護工作。這支建設團隊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成員來自11個國家,交流時使用的語言超過5種。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相互協(xié)作,印證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韌性和開放性。
23歲時,莫桑比克青年達瓦里懷揣著一個夢想:去大城市打拼,讓家人過上好日子。11年過去,他通過參與納卡拉走廊鐵路項目的建設,從一位大車司機成長為辦公室助理,收入不斷增加,如今與妻兒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過上了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
納卡拉走廊鐵路承載著達瓦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見證著中國企業(yè)參與的基礎設施建設?!霸谥袊腿嗣竦膸椭拢1瓤巳嗣竦纳钣l(fā)紅火?!彼锌?。
多位參與中非合作項目的非洲青年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是幫助非洲各國走向美好未來的幸福之路。
雖然從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但中國鐵建阿爾及利亞公司的阿爾及利亞籍翻譯助理德沙舍·伊斯瑪在參與阿爾及利亞西部鐵路礦業(yè)線項目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中國員工的辦事效率和工作節(jié)奏。他表示,盡管阿爾及利亞和中國在文化方面存在差異,但這并不影響大家之間的交流互動。
為了全身心投入項目,伊斯瑪加快了學習語言的步伐,主動向中國同事學習日常用語,并利用下班時間通過網絡視頻自學中文。漸漸地,他能夠用中文進行基本交流,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多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皬闹鞑倪x購到項目建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展現(xiàn)出中國與阿爾及利亞相關行業(yè)的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币了宫敱硎?。
在阿爾及利亞求學,前往日本和加拿大探索職業(yè)發(fā)展道路,最終決定投身于中國公司,將中國建造大型公路和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先進經驗帶到更多非洲國家——這條道路,中土集團福州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土木福州設計院”)阿爾及利亞籍工程師阿德·阿卜杜拉·喬希走了18年。
阿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中國土木福州設計院工作期間,中國員工的決心、毅力和正直作風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中國人都會保質保量完成設計任務?!?/p>
近年來,中國企業(yè)在非洲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發(fā)展,也提升了社區(qū)福祉。阿德和伊斯瑪等人觀察到,新建的公路、高速公路和鐵路提供了更順暢、更安全的出行路線,提升了區(qū)域間的互聯(lián)互通水平。前往偏遠地區(qū)的難度大幅降低,吸引了更多企業(yè)和投資進入當地。“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方案”成為許多非洲青年口中的高頻詞。
中國土木福州設計院埃塞區(qū)域總部屬地員工、公路高級工程師米絲·尤納斯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贊不絕口:“中國攜帶快速、先進的技術和有效的管理能力完成了多項大型項目,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樹立了標桿?!?/p>
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各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不斷深化合作,一批批基礎設施項目助力非洲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國用實際行動與非洲共享發(fā)展機遇,使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yōu)楝F(xiàn)實,雙方共赴現(xiàn)代化不斷邁出新步伐。
作為中非合作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伊斯瑪計劃今年帶著家人前往中國?!拔蚁胱尲胰擞H身感受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結出的碩果,親眼見證一個為人民謀福祉、為非洲大陸乃至全世界傳遞正能量的國家有著怎樣的精神風貌?!币了宫斦f。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梁琛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婷婷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