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時代有謝晉,謝晉無時代
10月26日,中國著名導演謝晉追悼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影視明星趙薇(前)以及濮存昕到場送別一代電影大師。謝晉導演于10月18日凌晨在浙江上虞去世,享年85歲。他生于1923年,浙江上虞市人,主要代表作有《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牧馬人》、《天云山傳奇》、《鴉片戰(zhàn)爭》、《芙蓉鎮(zhèn)》等。趙薇是謝晉影視藝術學院的首批學員。 中新社發(fā) 湯彥俊 攝
10月26日,中國著名導演謝晉追悼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fā)到場為一代電影大師送行。曾在謝晉導演拍攝的《女籃5號》里出演女主角、現已86歲高齡的老藝術家秦怡(中)也親自到場,為老朋友送行。謝晉導演于10月18日凌晨在浙江上虞去世,享年85歲。他生于1923年,浙江上虞市人,主要代表作有《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牧馬人》、《天云山傳奇》、《鴉片戰(zhàn)爭》、《芙蓉鎮(zhèn)》等。 中新社發(fā) 湯彥俊 攝
10月26日15時,中國著名導演謝晉追悼儀式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社會各界人士自發(fā)到場為一代電影大師送行。謝晉于10月18日凌晨在浙江上虞去世,享年85歲。他生于1923年,浙江上虞市人,主要代表作有《女籃5號》、《紅色娘子軍》、《牧馬人》、《天云山傳奇》、《鴉片戰(zhàn)爭》、《芙蓉鎮(zhèn)》等。 中新社發(fā) 湯彥俊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他一直謀求與所處的時代步調一致,并具備人性化的關懷,盡管由于政治話語的限制,但這始終是謝晉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質
★ 文/徐慶全
10月18日,著名導演謝晉在故鄉(xiāng)上虞魂歸故土。盡管此前十多年他已經淡出了媒體的視野,但他的遽然謝世,媒體的“內存”也隨之突然被激活,一輪又一輪的報道、評說,讓他備盡哀榮;而曾經伴隨著謝晉電影走過青澀歲月的現今的中年人,記憶中的復活則是被他的電影連綴而成的!都t色娘子軍》《啊!搖籃》《天云山傳奇》《牧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環(huán)》《芙蓉鎮(zhèn)》《最后的貴族》《鴉片戰(zhàn)爭》等等。這些承接著一個時代記憶的電影,也使謝晉成為人們心中的“蒙太奇”。
50年電影人生
有論者云:如果把20世紀分成前后兩半,要舉出后半個五十年中影響最大的一些中國文化人,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
1923年2月,謝晉出生在浙江上虞的書香門第,祖父是當地名士,父親是香港有名望的會計師,祖、父兩代都寄厚望于這位家中長男能承續(xù)家業(yè),走上名牌大學、出國留洋當專家博士的路。謝晉則從小就對戲曲有濃厚的興趣。后來,他隨家遷到上海后,30年代上海電影的興盛,使他對戲曲的癡迷轉向電影。
背離了家庭的要求,謝晉注定要與家庭發(fā)生沖突。1941年高中畢業(yè)時,他堅定報考戲劇學校。盡管父母堅決反對,但謝晉義無反顧地赴四川,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受到中國著名戲劇家曹禹、焦菊隱、馬彥祥等師輩教導和培育,1943年輟學后,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央青年劇社工作。在《少年游》《黃花崗》《雞鳴早看天》等劇中任劇務、場記和演員,這時他確立了向導演專業(yè)發(fā)展的志向。1948年,他如愿以償,成為《啞妻》《幾番風雨》《二百五小傳》的副導演,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在一次采訪中,謝晉曾感慨地說,他從小特別愛看張石川、鄭正秋的電影,尤其是后者,讓他年少時便培養(yǎng)起對電影和戲劇的濃厚興趣。而他所受的正規(guī)戲劇教育,也正是洪深等人帶給他的。柯靈曾經指出,“鄭正秋逝世表示了電影史的一章,而蔡楚生的崛起象征另一章的開頭!边@大概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第一代導演和第二代導演的概念,而得其真?zhèn)鞯闹x晉,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他們的傳承,故而著名電影評論家鐘惦有這樣的斷語:“謝晉不僅是踩著三四十年代的腳印走過來的第一人,也是當時一批青年導演中第一個接受新的電影觀念的人!边@是謝晉后來成為第三代導演代表的由來。
謝晉的聲名鵲起,自建國后始。由于他承續(xù)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創(chuàng)作范式,因而有獨特的電影特質。即以他創(chuàng)作于1956年的成名作《女籃五號》而言,在當年全國蒼白的“工農兵”題材的單色彩氣氛中,猶如一抹紅,那樣的孤傲和不合群。這部電影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謝晉人性化的表現手法、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敘事的模式,迥然于當年政治話語體系下的單調的“工農兵”生活。而人性化的關懷,盡管由于政治話語的限制,但始終是謝晉電影的一個重要特質。
由于這樣一個特質,從使人耳目一新的《女籃五號》開始,到60年代的《紅色娘子軍》(1961年),從80年代的《芙蓉鎮(zhèn)》(1986年)到90年代的《鴉片戰(zhàn)爭》(1997年),甚至是70年代那個特殊時期拍攝的《春苗》(1975年),謝晉電影都曾經成為每個歷史時期標志性作品和經典性文本而被各種不同層次的觀眾所關注,他也始終屹立于中國影壇的聚光燈下。
榮耀與指責中走向巔峰
站在聚光燈下的謝晉,所嘗到的有歡樂與榮耀,但更有艱辛與痛苦,可謂榮辱相伴。這源于他所選擇的創(chuàng)作空間:由于是大時代中的個人,他一直謀求與所處的時代步調一致,但作為一個有三十年代特質的藝術家,他又不能全然放棄這種特質而與時代的要求真正契合。因此,雖然從總體上來說,他的作品都是時代的影像的記錄,但這記錄中又夾雜著他自己的“私貨”,即不變的人文關懷的主題。
正因為如此,他所創(chuàng)作的片子雖然贏得了眾多的觀眾,但所招致的責難也始終相伴而行。
《女籃5號》雖然公映后萬人空巷,并榮獲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銀質獎,但卻被人指責為搞金牌主義;《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與瓊花,謝晉本以愛情的表達來體現“革命的浪漫主義”,但因兒女情長不符合那個時代的氛圍,謝晉只得以“革命口號”替代柔情蜜意,愛情也只能是革命友情了;《舞臺姐妹》本是煽情的主題,但結尾那句耐人尋味的對話:“今后應該做怎樣的人,演怎樣的戲”,卻在送審時被領導改為“今后要做革命的人,演革命的戲”,一頂“人性論”的大帽子,險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謝晉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所拍攝的以反思為主題系列三部曲:《天云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zhèn)》,所遭受的非議與所受到的歡迎,更是情節(jié)跌宕。
上個世紀80年代,是謝晉電影事業(yè)的最高峰,也是電影與政治糾纏得最密切的之際。此前所經歷過的一個個政治運動的影像,長期盤踞在人們腦海;而乍暖還寒的政治氣候,也使人們在心有余悸中有著熱烈的期盼。謝晉以敏感的藝術嗅覺,將這種影像和期盼在膠片中還原,促使人們對既往荒唐的歷史進行痛切反思,成為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替時代“立言”。因而他的電影直接打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
《天云山傳奇》觸及的是尚未完全放開禁區(qū)的“反右”題材,對“反右運動”做出了深刻鞭撻。作品一開始試映時,就受到來自官方的責難;而公映后這種責難也在觀眾的歡呼聲中加強。
[1] [2] [下一頁]
【編輯:張哉麟】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