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胞談宗親文化:知來處才能明去處

分享到:
分享到:

兩岸同胞談宗親文化:知來處才能明去處

2024年10月24日 21: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李百加 朱賀)“那天不知道磕了多少個頭,但一定是我這輩子磕得最多的?!痹诖箨懗錾砷L的北京市臺聯原副會長鄭大24日在北京講述了回臺灣尋根的故事。

  當天,由北京市臺辦、北京市臺聯和臺海出版社主辦的海峽兩岸宗親文化論壇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多位嘉賓圍繞“兩岸宗親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交流探討。

  鄭大祖籍福建南安,明清時期,族人遷至臺灣彰化。2012年是鄭成功收復臺灣350周年,鄭大到彰化鄭成功廟尋找家族印跡。他穿上長袍、頭戴發(fā)髻,在當地舉行的祭祀活動上莊嚴行禮。鄭大說,很多細節(jié)已經忘記,但對彰化紀念開臺圣王的盛況記憶猶新,“背后是臺灣同胞的愛國愛鄉(xiāng)精神,這在我心里記得牢牢的”。

  宗親文化是中華民族存續(xù)的枝干、道渠,提示著兩岸共同的血脈、文化、歷史?!白啻髽?,鳴炮,奏細樂,長老序位,恭請點主官就位,上香,請主,奉主,詣香案前,跪……”金門縣蕭氏宗親會榮譽理事長蕭永平介紹,金門宗祠奠安慶典點主儀式繁瑣耗時,除前述流程外,還有敬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祀典儀式,宗祠奠安敬祖儀式等。春秋祭祖儀式活動主要在冬至、清明舉行,已成為金門傳統文化保存的代表。

  蕭永平說,當地宗祠祭祖文化源自閩南歷史文化遞嬗。金門縣全縣168個自然村各立宗祠,散居各地的僑民至今仍常返鄉(xiāng)祭祀先祖。也因此,每次走進家廟都會加深他對宗親觀念的認知。

  “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愿意參與宗親活動的臺灣年輕人越來越少?!闭劶白谟H文化未來發(fā)展,高雄劉侯氏宗親會理事長侯冬賢略顯憂慮。

  “現代社會人們流動性變強、地域歸屬感減弱,會不會影響年輕人對宗親文化的傳承?”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認為,這僅是暫時的、階段性現象,未來這些青年的宗親觀念只會更濃。兩岸以尋根問祖為契機多來多往,相互依存觀念將更加緊密,有利于幫助年輕人建立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推進兩岸融合。

  “尋根問祖,不僅是對家族歷史的追溯,更是對文化傳承與個人身份認同的探索?!备=ㄊ¢_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傅德露建議,可利用網絡傳播、虛擬現實、檔案數字化等技術,建立兩岸姓氏文化數字博物館,擴大姓氏、族譜、宗祠文化影響力。

  鄭大觀察到,近年不少臺灣青年到大陸尋根,記錄旅途記錄并分享在網上,獲得兩岸網友關注。他認為這是幫助年輕世代加深宗親認識、家族認同的好方式,也鼓勵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走走看看,講好返鄉(xiāng)故事、大陸見聞。(完)

【編輯:胡寒笑】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